19:00~20:40
黃向文署長
19:00~20:40
林依依教授
19:00~20:40
洪文玲副教授
19:00~20:40
王佳惠教授
口述:杜美玉 / 紀錄:杜淑姿
甘...就是漁獲滿載、平安歸來。
苦...真辛苦!!阿爸忙著出海捕魚,阿母無湯閒!
平常清晨3~4點煮好早餐,放在餐桌蓋好,就去海邊等船回來。在當年漁港尚未興建時,你阿爸回港後將漁貨從大船搬到小船,漁貨一船一船的接駁卸貨在海邊,我們要幫忙將漁獲一胎一胎(台語)由海邊往岸上送,將漁獲集中放在路邊,等發財車來載去「崁仔頂」賣魚。
有時候漁獲多時,來來、回回很多趟,雙手雙份、左手一胎、右手一胎。這樣比較快。
在「崁仔頂」卸貨、賣魚跟漁行結算後,就順便在仁愛市場採買家用及漁船的食物,搭公車在沙子園下車後,揹著大包小包走回八斗子。
回家後去井邊打水洗衣服、煮午餐、幫忙船上大小事、2~3點煮晚餐,阿爸3~4點出海、8~9點回港,忙碌一整天不得閒。
家中有五個小孩,老三背最久,賣魚時長時間揹著,他把我的背當尿桶,尿在我身上,又濕又悶又熱,小孩長了滿滿滿的痱子,那段時間很辛苦!
平常洗船、船艙內油漆,船艙內通風不良,有好幾次都快薰到暈倒;漁船上架時要幫忙油漆、隙縫補土等等作業。
有幾次想幫忙也跟著出海捕魚,但是暈船吐的稀哩嘩啦, 有一次還掉到海裡,你阿爸趕緊抓住我拉上船,之後就放棄跟著去捕魚了。
平常要幫忙岸上的活,例如:做假餌,準備釣具魚餌等,阿爸出海就可以直接帶去用。
漁網破了補、偶而要將漁網推到八斗公廁所後面空地用薯榔染一染,這樣漁網比較耐用。
加油也是一件苦差事,跟鄰居借推車,將油桶推到七斗子油行加滿油。(現在海科館八斗街大門附近,油桶容量50倫200公升),再慢慢推回八斗子家門口存放。有一次推到八斗宮附近小小上坡路段差點翻車,真的很辛苦!!
最艱苦的是冬天抓無魚阿、賺無錢、沒米煮。
再來是剝皮魚產季,阿爸補回剝皮魚,就要將魚去頭、剝皮,分裝再拿去漁行賣。(剝皮漁產季時常滿載而歸,船上甲板幾乎沒有走路的空間,漁獲量大,去頭剝皮的工作需要花很多時間、體力)
小卷產季如果出海多天,就要幫忙洗小卷、分裝才能拿去漁行賣。
生老四的前一天刮颱風、狂風巨浪,村里的漁船都回來避颱風,就是不見你阿爸的船回來。
挺著大肚子在港邊痴痴的等,連海腳的家人都來家裡找人,結果你阿爸居然將船停靠在基隆嶼避颱風,他說想等第二天颱風過後,漁獲比較多就可以捕撈到更多漁。他總是比別人早一步出海,等待更多捕魚機會。
當年通訊不方便的年代,凡事只能等,可見阿母總是在擔心受怕中度日。
築港前,漁船上下貨、加油、加水、加冰真是苦不堪言,長年捕魚的阿爸深知漁民的苦,難怪當年他為了漁港興建到處奔波就是希望八斗子有個漁港改善漁民作業。
當年的船長夫人真的很辛苦呢~
我是北台灣這片海域養大的八斗囡仔。
我阿爸杜正憲,綽號「幾苟」(台語音),他是拼命三郎型的船長,迎風戰浪不畏懼。
他的船主要漁獲是 春天放【飛魚卵】、夏天捕撈【小卷】、冬天釣【煙阿虎】。
我們家有五個小孩。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我爸常常不在家,他捕魚回家後,不是在睡覺,就是在船上幹活忙著準備出海。跟阿爸相處的時間不多。
印象中他很少休息,連過年期過節也不放棄出海捕魚。
他總是在吃完年夜飯就趕著出海去釣【煙阿虎】,次日清晨返港。
因過年「崁仔頂」休市,我們跟鄰居借三輪車,推著【煙仔虎】沿著八斗街走,過年期間村民都想趁鮮買回去做生魚片加菜,所以常常很快就賣完了。
阿爸為了比別人捕到更多魚,總比別人早出海,難怪村里的漁民常說他漁獲量第一。
阿爸有時下午三~四點出海,晚上八~九點回來,阿母總會將阿爸帶回來的鮮魚煮消夜。現流的魚鮮甜無比;記憶深刻的深夜食堂料理如:【吻仔魚加麵線】灑上蔥花,不用加鹽巴;阿母也常煮【小卷羹】、冬天夜晚在家燒著木炭取暖時,常會順便烤烤【小卷乾】,這些漁村常見的料理,鮮甜滋味令人難忘,也是我離開基隆之後,才驚覺它與城市海產鮮度有這麼大的差異。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原來是因為我們有個船長老爸,才有這些第一手的鮮美滋味啊!
船長家除了鮮美的海味料理之外,我們有時候會吃到外面吃不到的「油氣飯」。他不是【油飯】喔~但也是道道地地的【油飯】。因為阿爸出海多天,船上需有充足的備糧,如果出海幾趟米沒有吃完,放在船艙內的米會沾滿濃濃的油氣味,他就會帶回家換新米,不好吃的米不能給「海腳」吃,又捨不得丟掉,留著自家吃。那份濃郁的「油氣飯」及鮮甜現流的海味至今印象深刻。
我在家排行老二,大姐照顧弟妹,如果需要幫忙時,通常是由我上場,小卷產季漁獲滿載時,凌晨跟著老媽跳上載魚的發財車,蹲在漁獲旁,跟著貨車叩叩叩一起去「崁仔頂」賣魚,當漁獲卸貨後,我就跟著板車的人一路走到中廣漁行,負責幫忙看著魚,直到漁賣完,雖然只是小學生也能幫得上忙。
在飛魚卵產季到來前,阿母買了好多好多稻草席,堆滿家門口,我們也要幫忙縫草包。
飛魚卵捕撈回來後,挑除雜質可以賣得比較高價,我們放學後需要幫忙,雙手長時間泡在冰水作業,又紅又腫又痛,都變成甜不辣手了!
捕撈飛魚卵的草包是我父母發明的、漁港的大片輪胎防碰墊也是阿爸發明的、他大力協助八斗子漁港建設,當了17~18年無給職志工,阿母有時候會唸他:「你沒出海賺錢但也要顧慮人家「海腳」要賺錢啊!」
他為了漁港興建,去台北漁業署、基隆市政府、漁會….到處奔波,無私付出、就是希望漁民能有個好用的漁港為漁民造福。常為了漁港的會勘、設計..,因此減少出海捕魚,家庭收入也跟著減少,阿母會去漁寮幫忙添補家用。 當年中視由李季準主持的【北東南西北】節目,來八斗子找幾位漁民參加節目錄製,村民們推薦阿爸去,那一集的主題是鏢旗魚,當電視播出那一天,我們圍坐在電視機前等候觀看,節目開始前,他害羞的關掉電視說:「那沒甚麼好看」,我們又搶著開啟電視,認真觀看節目。阿爸真的是我們的偶像~!! 他可是我們家第一個上電視的人呢!
記得有一次他用三艘小船拖著非常龐大的【水泥沉箱】要到龍洞,我在八斗子漁港又騎車趕到深澳漁港,站在防波堤遠遠望著他的船隨著波浪忽上忽下,有幾次浪大時,看不到漁船,當下很擔心害怕~ 當海浪再將漁船推高時,才放下心中大石。
每當風強雨大阿爸還沒回家,阿母總是很擔心在港邊等候阿爸回港。記得有一次夜黑風高,狂風暴雨,屋外黑狗狂吠,阿母在門口等不到老爸回家,擔心著急,這心情形就如國小三年級的國語課本文中所提到 【天那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聽狂風怒號,真叫我們害怕。爸爸!爸爸!我們心裡多麼牽掛。只要您早點兒回家,就是空船也罷!...】
漁民迎風戰浪真的是賣命的工作,阿爸捕魚養大我們真是不容易!!!
亞里斯多德說過「世上有三種人,活人、死人和在海上的人」,而西塞羅延伸了這句話,指出「而我們對海上的人,幾乎一無所知...」。就時間的觀念而言,活人仍存在著、死人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海上的人…我們活著的人不知道他正在地球上的哪兒?甚至他的日常時間也跟我們不一樣…。沒錯!這就是船員的最佳描述。我的先生就是海上的人,運送著無數貨物到世界各地、以船為家、擔負全船安全的船長。
當先生在海上打拼時,好好工作、照顧好小孩、打點好家裡就是我最常作的事情。然而,當這些瑣事已經無法分散我對他的思念時,到海邊望著海、想像著海平面下的另一頭,他也在那兒認真工作為家庭而努力,似乎已成為我的另類消遣活動。望著一望無際的大海妄想著,隨風吹送而來的海浪,似乎在對我傳遞著你在船上一切安好的信息。
港口是船舶停靠的地方,除了貨物進出口外,也是船員上下船的地方。因為船員工作的特殊性,港口儼然成為船員與眷屬間分離與相聚交界處。每每送先生到港口上船時,心裡總是五味雜陳。對他而言是工作的開始,但是對我而言卻是偽單親、獨自照顧家庭的起點。為了不讓他擔心,沒有感人熱淚、十八相送的戲碼,彼此間只有一句「好好照顧自己」、「你也是」。
船長太太的日常,誠如分隔兩地的夫妻一般。在家的一方就要擔起照料小孩、換燈泡、修水電、通馬桶、所有家務工作…等,唯一最大的差異就是,再大的困難或芝麻綠豆般的事情,都得等到船長靠岸了、手機或衛星電話有訊號了,才能聯繫或分享。如此早已錯過處理的時效性或事件的新鮮度,僅剩下訴苦、報備或發洩罷了。或許,就是因為當初的「沒有錯過」,讓我倆在對的時空遇見彼此,才有機會在後續的日子多了「錯過」,成為彼此的日常,也多了拌嘴的話題與彌補錯過的機會。
俗話說「行船走馬三分險」,海上工作並不是每一次都能平安順利。人人總以為船長就是坐擁高薪、妻小無慮、追逐夢想的航海王。殊不知,船員的家眷也是會遇到無常的事故,俗話說「討海死了無通埋」,正是這個產業的悲哀吧!數年前那段不願再想起的事故,心裡總有個聲音一直反問著我,該支持先生從事這個危險的行業嗎?終於有一次忍不住開口詢問先生「你一定要繼續跑船嗎?可以換岸上的工作嗎?」,我能理解這句話很殘忍,但又不能不問。先生只是淡淡的回我「不跑船,我用什麼養活這個家,這是我唯一的技能」,我懂先生的無奈也能理解他想讓我們過好日子的用心。但是,我只想把日子過好,不用過好日子,或許這就是男人與女人的差別吧!
在郵輪國際線服務了5年,我覺得自己就像是條開心的海豚,在這無際的海洋活蹦亂跳, 郵輪工作是我從未設想的,以前也不知道有這樣的工作機會,7年前在澳洲唸書時, 因緣際會從朋友那得知她之前在郵輪服務過,聽著她的世界村故事,我瞬間有種內心火花被點燃, 就像是遇見白馬王子一見傾心的感覺,這就是我要的!!
7年前郵倫工作的資訊還沒那麼普遍,這個夢想,讓我充滿動力,羨慕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別人能做到的事, 自己一定也可以,我在澳洲打工求學的兩年,一邊唸書,一邊在相關產業工作,確定這是我要的方向後, 更加堅定我想要實現夢想的決心, 給自己目標設定期限, 能快就不要慢,,期許自己能以最快的時間,具備郵輪公司走國際線人才的能力,想要成功,就要行動,再行動, 我積極地學習,拿取相關證書文憑,,提升自我價值,累積專業經驗,,在一間澳洲老闆開的連鎖店,培訓做一個小管理職,畢竟自己是外國人,想要得到當地同事的尊重和認可,若不具備該有的能力,是很難存活的,這個經驗, 對我後來郵輪工作第一個合約10個月在海上服務,十分有幫助,使我更全面的學習去具備人際溝通,責任心,同理心,觀察力,決策力的能力, 我相信越努力就越幸運。
在郵輪上的員工房間像是蝸牛殼般小小的,半年可能就換了4至5 個國籍的室友,同事來自 61個國家,我的巴西室友很喜歡每天在房間裡開party,下班回房間,常常認識不同新朋友,南美洲朋友不分男女,即使第一次見到,都像一見如故似的,擁抱,親臉頰,熱情的把我親一遍,亞洲室友很喜歡在房間煮東西,房間充滿著各個料理的味道,英國主管很介意他在講話時,別人在下面講話,覺得不被尊重,美國主管喜歡下屬有想法,給團隊可以進步的意見,而不是只有照著主管的說的話聽話照做, 在這國際村生活,彼此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價值觀都不同, 需要互相學習,包容和尊重,這都是我寶貴的體驗。
在國外工作的日子,不是每一天都過的順遂, 也會想家,有挫折,但當你找到了生活的的熱情, 這個海外經驗給你的價值, 遠遠勝過了這些低落的事, 同事和朋友們的歡笑,也給了你力量去面對,出外靠朋友,多一條出路,這句話在國外完全貼切,好的人際關係真的很重要, 這5年,我不覺得自己是在工作,我享受在這藍色國際村裡,精彩的生活。這是份無國界的旅程, 翻轉了我的人生觀, 開拓新視野 和看事情的角度, 訓練語言能力, 搜集世界各地朋友的笑臉, 不分膚色,國籍,我們一起創造了很多美好的回憶,我期待每早晨的到來,像是條快樂的海豚, ,游去了31個國家, 環遊世界,讚嘆大自然的美和感謝造物主的奇妙作為。
記得2020年的冠狀病毒風暴,我們被困在海上,沒踏過陸地107天, 各種國籍,不同郵輪公司的船員,大家都擱置在海上,當時只有我一個台灣船員,清晰記得6/27傍晚,公司告知我終於可以搭機回家了,在這107天的日子,我看見自己的不足和可以進步的地方,開始積極健身,學習新語言,嘗試自己沒做過的事。因為懼怕,一直以為自己做不到,不敢嘗試,但在朋友們的鼓勵下,我竟然做到了。ㄧ場難忘感動的奇旅,劃下完美的句點。我也學到了,千萬別因為沒嘗試,就先否定了自己,一旦決定要做,就要把它做好,而不是只有去做。一群積極正面的朋友和想要學習進步的心,人生一定會越過越好。
目前,因著疫情,暫時無法回郵輪, 回顧過往,我對一切充滿了感恩, 我是如此幸運,能有這段奇航故事,與你們分享。更加體會到人生就這麼一次,會有很多不可預知的意外發生,要精彩活出,盡情揮灑,寫下自己的劇本。
我非常想念在海洋國度的日子,深信每ㄧ步走的路都算數, 挫折都是人生的的養份,熱情地擁抱生命,享受活著的每一個當下。
感謝過去的努力,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唯有改變,才能創造價值, 若當初我沒跨出改變的那一步,還是在我穩定的舒適圈,我也無法飛躍出去,探索這個美麗的世界,機會是給做好準備的人 ,你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活出想要的人生,不要被自己受限,你可以跑得很快,為何要浪費自己時間.夢想跟空想,只差在行動,就算失敗,也不會後悔沒做。
今年我在北歐跨年,迎接2022嶄新的一年,持續創造生命的精彩,活著的每一刻,就是點亮自己生命的火花,也照亮別人,我要過的有價值的人生,成為一個有正面影響力的人。
當遊輪船員的前三年,我的家,就是皇家加勒比遊輪 Royal Caribbean!擁有目前遊輪界裡最大的船:海洋交響號 Symphony of the Seas。說她「大」跟「豪華」絕對不誇張!光員工就 2200 人、總載量快 8000 人、船上有滑冰秀、水舞秀、百老匯音樂劇、沈浸式劇場、藝廊拍賣、十層樓高的滑水道... 等等,是十足的 “浮動城市” 概念!
我是遊輪女孩Noniko,音樂系碩士畢業後,曾經經歷了一段人生黑暗低谷:身無分文的一年內搬了五次家,都是借住客廳的日子。後來下定決心,出走世界!
剛收到遊輪公司的錄取信時,對於 “船員”、“水手” 完全一無所知的我,心情反而異常的興奮!就一句心裏話:「這種工作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機會了!」我上了遊輪,自此人生不再一樣!
“遊輪船員” 已經是大海洋產業中,女性比例較高的環境了。但船上依舊是以接近 7:3 的性別比例為常態,更別說像是黑科技般的「Broadcast/ IT」部門了,基本上全公司裡是男多女少的狀態。大型攝影器材要搬、實境秀要去拍攝、航行中衛星訊號不穩要調整,都不會因為我是個身型嬌小的 亞洲女生 而有所改變。但我反而喜歡這種平等的氛圍!既然遊輪上都是同工同酬,那任務內容,我也樂於接受挑戰!
船員生涯的第一個合約,被分派到船隊裡面最小的海洋皇后號 Empress of the Seas,專門走巴哈馬群島、古巴、墨西哥等,同事大約 6-700 人、來自 60 幾個國家。
不是每個人都有唸大學、不是每個人都想環遊世界、不是每個人都有重度的網路成癮症。不過大家都能每天互相照應、和平共處。我發現,比起聯合國,遊輪上的小世界才叫真正的 “文化大熔爐” 啊!
遊輪船員依照職位的部門和階層, 都有不同的 “stripes”, 類似海軍軍官肩膀上的 “槓” 一樣。因為制服不同, 有些人的 stripes 不是都那麼的明顯。不過基本上從 房間是住幾人房、能不能自由的去旅客餐廳吃飯、下港日能出去玩多久... 等等,都是看 “stripes” 來決定的。
三條槓以上的主管級房間,甚至每天都有清潔工去幫他們整理和倒垃圾。“電視台製作人” 很幸運的是兩條槓,還曾經被分到單人房過。而不用 stripes,每個港口日如果沒有特殊狀況,都可以出去玩的職等,以我們陸地上的階級來看,都可以算是中上階層了!
不同於我們陸上的社會,階級依舊分明,但因為從 “居所” 到 “生活圈” 都分開了,不同階層的人,在一般的情況下、並不會互相成為熟識,所以反而容易被 “同溫層效應” 所影響:誤以為天下太平、誤以為自己過的生活就是平均值!
但令我更訝異的一點是,即使階級最分明,遊輪船員的生活,反而是我見過歧視最少的地方!審視下來,我發現可能是因為:
1.船員餐廳就那兩個!曾經我碰過有位西班牙船長,幾乎每天不是去旅客餐廳,而是親切的來crew mess用餐!餐廳裡的位子隨便坐、自己盛飯沒有服務生,很快就會覺得,跟高層一起吃飯也不是件奇怪的事。
2.艙房就是艙房。無論是住單人、雙人、或是四人房,反正都很小,東西完全不能多;真正的叫做連 “逛街血拼” 都嫌懶了!
每天上班約 12 小時都是要穿制服的呀!
這種有趣的遊輪生活實境,造就了一個完全不用比車、比房、甚至比週末旅遊選擇 (反正我們沒有週末) 的小世界!
有幾天夜深人靜時想想,其實每個船員,都是選擇了 “離鄉背井” 來到這個 “浮動飯店” 上工作;就算是娛樂總監的日子,也不見得輕鬆簡單。 因此 “階級” 對我們水手來說,好像在一瞬間、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更何況:有時餐廳服務生的薪水,可以直逼飯店經理;套房房務的月薪,可以叫舞者們羨慕;賣珠寶精品的Sales,優秀的甚至可以超越船長。
船上有人拼命存錢回去家鄉買地蓋房子;有人來船上是為了收集一份履歷當跳板;也有人全心投入,準備跑一輩子的船。
因為知道了每個人的故事,因而多了份尊敬;
因為物質的慾望被限制了,反而多了份輕鬆。
而遊輪上如此,陸地上難道就不是嗎?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帶著自己的包袱在過每一天?
只是我們容易忘了,停下腳步去聽聽別人的故事而已!
也許我們的世界永遠都達不到真平等,但也許可以嘗試:少點互相比較、少點同溫層效應。
在遊輪工作後,最常令我思考的問題就是:
「把身上的穿金戴銀都拿掉後,你,到底是誰?」
天氣正好,沙灘空氣被太陽照射產生像是融化波紋,經過幾個在岩石上烤肉烤得香噴噴的熱鬧家庭。視線只有130公分高的我,還覺得九孔池改裝的海水池大到看不見界線。戰戰兢兢地走在水池中間滑得要死的小走道上,還來不及害怕,下一秒就被哥哥推落下水。
這是我對和平島公園的童年回憶。不甚美好,卻是小時候最期待的夏日行程。
而我也從未想過,當回到這個童時充滿避暑回憶的地方,會帶著這些年在海洋界累積的知識、人脈以及對海洋的熱愛,與團隊一起將永續DNA植入,成為全亞洲唯一獲得ISO20121認證的國家級景點。
觀光系畢業後,原本以為會在海洋博物館成就志業的我,陰錯陽差再次回到觀光旅遊產業。
和平島公園是臺灣早年只推崇一次性的旅遊、不重視環境保育,更無風險管理觀念的傳統風景遊憩區。2018年,我加入了當時僅4位成員的島工團隊,挾帶過去在海洋博物館攝取的養分,逐漸把永續概念帶進團隊的核心價值與決策,例如將海洋保護區分區管理,落實在岩石地景的核心區及緩衝區,而潮間帶則設立完全禁捕區(No Take Zone),執行徹底管制、鼓勵無害觀察。遊客對於滴水不漏執行管制的我們,從最初無法理解而憤怒,逐漸轉變成認同與讚賞。那些對和平島地景及海洋的不友善與破壞,就如同我童年中在數千萬年方可形成的岩石上烤肉的回憶般消失,成為不可能再出現的行為。
這幾年間,永續之善一點一滴施肥在和平島公園,團隊成員也成長到超過40位夥伴。每次看到不怕人的肥吱吱螃蟹若無其事在潮間帶覓食,亦或辦公室裡巧遇路過陸蟹,我都更深信跨出同溫層、回到旅遊業,是發揮自身的海洋保育影響力的契機。
和平島的環境問題或許暫時緩解,但社區與人們呢?近年來,和平島老化現象日漸嚴重,青壯年人口多於外地就業,對於自我文化認同感較低落,讓身為基隆孩子的我開始思考「我們還能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於是,團隊以「和平島公園」為起點,拜訪在地海女婆婆、製作石花菜生產履歷,甚至簽訂契作、設計在地石花菜文創品牌。同時,積極以地方美學為老景點賦予新生命作為包裝,向社區及遊客推廣環境教育課程。我們深知不只是觀光旅遊,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地方」!團隊因此走入周邊,舉辦社區綠美化工作坊、蒐集老照片及故事、銀髮解說員培訓、導覽踅社區、創立「小島社」陪伴地方兒童等。期望在發展和探索過去美好的過程中,也能為地方帶來正面影響,改變居民認同在地文化與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成為地方文化守護者!
當我在決策且感到迷茫時,經常提醒自己這個問題;當每次被自然震攝感動的瞬間,也同樣憂慮著相同感覺未來能否重現。不論海洋或陸地,需要被管理的,從來都不是那些在大海裡游動的魚及森林裡佇立的樹木,而是人們的心。我認為,無論身在博物館或是旅遊業,推動永續始終不僅僅為了當前這個世代。「我們把輕鬆有趣的糖衣包裹在永續觀念外,讓人們不知不覺變成關注環境的形狀吧!」抱持著單純想延續美好經驗的想法,我經常向團隊提出這類的提案。或許不是每次活動皆能完美落實,但仍期待透過交流歷程激起島工們與居民心中的漣漪,為小島注入活水,培養出更多永續的心,溫柔且暖暖地跟這個島一起成長。
記得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假日的來臨,家人總是開著車從充滿高樓大廈的都市前往三芝的海水浴場,對於大海一見傾心的我,總是想像自己有朝一日能在海上工作。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Sydney Airport. 抵達雪梨機場的我,拖著三大箱行李,接駁車載著來自世界各國的船員前往雪梨港遊輪碼頭,首次見到十五萬噸豪華遊輪的我,那興奮及期待的情緒,此時此刻,能感覺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隨著一行人登船,一步步邁入遊輪深處的我,隨之而來的是逐漸加速的心跳,身邊穿梭著來自不同國家、膚色、性別的船員,各自專注的完成眼前的工作,溝通的語言是英文,是我熟悉但同時卻異常陌生的語言,從小學習美語的我,習慣了所有美式用法,但聽著船員們間的溝通,那一瞬間數百種語言在我的腦海中流竄,截然不同的口音,讓僅僅還是菜鳥的我,心裡頭揪了無數下,喘著大口氣,告訴自己一切會好好的。
一天、兩天、一星期、一個月過去,一步步逐漸上手的我,每天一早鬧鐘響起,穿著全白、立挺的制服從船員艙房來到辦公室打卡,拿著沈甸甸的錢箱,在前台就位,開始了我身為貴賓服務人員的一天,從親切地問好,排除客房問題,預訂餐廳,準備節日驚喜,清算帳目,基本上當旅客碰上各式疑難雜症,我和團隊會與不同部門協調一切,讓每位賓客有一個終身難忘的旅程。
友善、貼心、真心、專業的服務是來自於快樂的員工,這是我在這份工作體會到的,同事、主管、團隊,不僅僅是工作夥伴,同時也是一起在大海上漂泊的家人,home away from home,這句話在所有船員的心中.根據我的職位,員工宿舍有專人協助打掃,餐飲方面也有多元選擇,船上設置許多船員悠閒娛樂場所,例如:交誼廳、健身房、SPA池,再加上公司會安排休閒活動及員工旅遊,因此我有更多時間及精力專注於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日以繼夜的工作,是的,船員冗長的工時是眾所皆知的,連續5-9個月沒有休假的上工,理所當然都有疲乏的時候,但身為船員對我來說最能讓我放鬆、享受人生的時刻就是每次的靠港時間,每晚睡個覺,睜開眼睛的都是不同的國家、城市,雖然船員工時長,但都會有些許的休息時間,利用這短短幾小時下船,探索、體驗不同文化、風景、美食,好好讓自己充電,一邊工作一邊旅遊,這應該是我對於遊輪工作樂此不疲的一大要因。
當然,有笑就有淚,一個人在一艘可以承載4000位乘客及1500位船員的船上,不是無時無刻都可以碰到氣味相投的朋友,甚至是同事,尤其大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語言,或多或少的摩擦是無可避免的,加上西方文化相較於東方來得直來直往,一些爭執、誤會、委屈,都想和家人跟家鄉的朋友訴說,但畢竟相隔7000公里,有些苦水還是只能往肚子裡吞,久了久之也習慣獨自處理問題及成長得更加獨立。
這些跟著遊輪在海上漂泊的日子,已不僅僅是一份工作,對於我而言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人生的態度,看著眼前寬闊的大海,心裡的煩腦就相對渺小許多,認識了來自四方的人們,視野更寬闊,心胸也更廣大,當然,同時內心想探索世界各個角落的慾望也更加強烈,那個在多元文化穿梭的體驗,隨時充滿好奇心的心態、及幫助、服務他人的成就感,是我在遊輪上工作最大最大的收穫。
7:00 鬧鐘響起,我給自己15分鐘的賴床時間,半夢半醒之間,從床底傳來的震動和機械聲,我判斷出船的位置和狀態,究竟是靠港下錨了,還是正在減速入港?今天的天氣又是如何?五年來我對船的想像早已從對於船難的恐懼,進化成隨著船體搖晃程度能知道風速的海人了。
7:15 鬧鐘再次響起,相較於其他船員,我很幸運擁有自己的房間和衛浴。早晨的淋浴幫助我快速清醒,也可以確保乘客見到的是一位乾淨利落的工作人員。全白的襯衫和西裝褲經過洗衣房人員的清洗燙熨,已經掛在我的衣櫥外,我小心翼翼地將公司的徽章和姓名徽章別上,在肩膀處套上代表部門及級別的肩章。雖然有人說船上的空間封閉,自由度低,但我也享受著這種小型社會帶來的便利。
7:45 我快速步行至船尾的員工餐廳。從員工餐廳的窗戶望出,有時是一層一層的貨櫃,有時是一望無際的港口;有時是先進的海港大樓,有時是一片汪洋;有時豔陽,有時陰雨,我暗自驗證起床時對於船體位置狀態的判斷是否正確,服務生熟練地送上我常喝的奶茶和早餐。我環顧一下餐廳的氣氛、來用餐的部門、大家吃飯的速度,今天是輕鬆的一天還是繁忙的一天,此時心裡大概有數。
8:20進到辦公室,通常印刷師已經開好門了。喔,對了,我的工作是遊輪翻譯,每天將公司的文件翻譯成繁體中文,也是駕駛艙的緊急口譯人員,是公司與乘客之間的橋樑。我的主要辦公室在「刷」聲隆隆的印刷室裡,那裡有我和一位主要印刷師以及一位印刷助手,三個人的小辦公室很少遇到政治角力問題,我的資歷總是比這些在船上20多年的菲籍船員淺,但工作的性質讓我有幸獲得一條槓的加持,除了一兩位船員曾將我視為空降部隊外,其他人總是對我非常客氣,而我也時常從岸上帶著小吃回來關照大家。
印刷機運作時總是轟隆轟隆的,防噪耳塞是公司規定的個人安全標配,所以我們很少聊天,有事需要傳達時總是聲嘶力竭。
我們的印刷室負責全船所有部門的印刷需求,例如娛樂部每天會編製新的娛樂日報給乘客和船員、餐廳換菜單、客服部的各種事項宣達等等,這些文件有時只需中文,有時中英文都需要,這時候主要印刷師會透過電腦將訊息以公司的要求排版,完成後再丟給我翻譯成中文,這些文件總是以「千張」為單位印製,所以無法靠一般的印表機完成,一旦主要印刷師和我將文案排版後,助理印刷師會將這些文件製作成印刷用蠟紙放進機器中,調整顏料的濃稠度、紙張的滑順度,機器開始轟隆隆地吞吐出印好的文件,最後再送進角落的裁切室切成適當的大小。
印刷室的一天還是有尖峰及離峰時段的。主要印刷師排版待印文件時,我和助理印刷可以放鬆一下、去隔壁部門聊聊天,相反地,當我和助理印刷在忙時,主要印刷師則可以休息一下。然而每天下午的三點到四點則是我們最忙的時候,這時我們需要在晚餐時間前印出隔天的娛樂日報,讓每個房間的房務人員可以盡快趁著乘客用餐時將日報送進他們的房間,而房務人員也可以在完成最後一項工作後盡快休息。但同時,這也是遊輪準備離港的時候,所以駕駛台也會要求我進到駕駛艙中協助船長翻譯離港廣播。駕駛台通常位於遊輪的制高點,而印刷室則是在海平面或海平面下,這中間的往返時常耗去不少時間,也是我每天忙到大氣不喘一口的尖峰時刻。
大部分的時候,我會在交出日報印刷稿後完成一天的工作,隨後去員工餐廳和不同部門的同事、朋友們一同用餐。但台灣附近海域時常受到颱風影響,因為天氣影響需要更改行程的狀況並不少見,這時客服部和娛樂部就會根據駕駛台的決定更改隔日的行程,甚至在駕駛台無法馬上決定隔天是否靠港的狀況下,我們會準備兩種不同版本的娛樂日報,此時我就需要加班至工作結束為止。
用完晚餐後,有時我會自己回到房間獨享安靜的夜晚,有時則會和朋友去員工酒吧小酌一杯,或是參與人資部舉辦的遊戲競賽、派對等等。
在船上對時間的感受總是若有似無。一旦上了船,我們期待的不是六日,而是六個月後合約結束的那天。每天的例行工作緊湊又充實,一眨眼又是晚餐時間,週而復始的行程、航程總是讓人分不清楚今天是星期幾,取而代之的是「今天是哪個港口?」。五年的光陰匆匆而去,在一艘充滿外國人的船上工作,是一種高強度、高密度的生活體驗,這樣的環境很快地改變了我看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在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型態中,看見自己的鄉愿,也看見刻板印象的塑形,但回首五年前的自己,我的心胸更加寬廣了。
我從小就喜歡玩水,舉凡河川、溪流、瀑布、湖泊、還有海邊都是我最喜歡玩耍的地方,由於一次差點溺斃的意外,小學的每年暑假幾乎都在游泳訓練班中度過。習得游泳技能後,除了更喜歡到海邊遊玩外,也知道該如何玩得開心又安全,同時也建立之後參與各式水上活動的基礎。因為對於水的喜愛,高中就立定志向要選擇最多水的科系就讀,在推薦甄試剛開始推行,那個只能選擇一個志願填寫的年代(是不是透露出年齡了?),我翻開大學科系的介紹書,毫無猶豫地選擇了一個從學校到科系都最多水的⸀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系⸥作為我的唯一志願,自此踏上海洋科學研究的道路。
進入海洋科學研究的領域後,得以學習使用科學方法窺探大自然的奧秘,對於海洋的喜愛又再加乘上科學研究的熱情。因著海洋研究,有機會航行在一望無際的海上,眺望沒有光害的滿天星光,看過海豚追逐著研究船行駛過的浪花,還有晚間下放儀器時,被探照燈吸引來的白帶魚群,也經歷過打雷暴雨,就算穿著雨衣,也全身溼透的狼狽,也少不了狂風大浪,一邊收集樣品,一邊拿塑膠袋嘔吐的震撼教育。
海洋研究一路帶著我旅行歐洲的幾個海洋研究中心,在研討會議上除了討論科學也結交各國朋友。然而研究的路上越走越發現儘管是浩瀚無邊的大洋,都深深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為了保護最愛的這片海,我的研究方向從單純的海洋科學研究跨領域到探討海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希望降低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造成的(環境)壓力,或是使用政策、法規、經濟等工具限制人類的活動,以達到海洋環境、社會和經濟平衡發展的永續海洋。
帶著永續海洋的使命,我撰寫科普文章,舉辦座談會,想讓更多人了解海洋;前進漁村進行訪談,聽聽用海人們的感受和想法;攜手NGO和NPO,進行環境倡議,更出現在海洋相關法案的會議上。探討社會和海洋依存的各式面向,也明白環境和氣候的改變,不僅僅影響了海洋生態也影響了所有的用海人,人類是自然環境中的一份子,永續海洋的藍圖在尋找人類社會與海洋生態互利共生的平衡點,努力往永續海洋前進的路上認識了各式海人,更找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而現在,除了尋找永續海洋路上同行的夥伴們,我也沿途撒下種子,盼望不久的將來能開出美麗的花朵,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海洋研究、海洋倡議、海洋保育的行列。
如果有機會對民眾解說小丑魚的生態習性時,我總是會問:「你知道嗎?小丑魚在海葵旁的石頭上產卵後,小丑魚的親魚就會有護卵的行為,就像那隻體型較小且在魚卵旁的那隻一樣,牠正在用胸鰭撥動著魚卵,避免魚卵壞死,那你來猜猜看,牠是小丑魚爸爸還是媽媽呢?」很多年紀較小的孩子們,都會回答是小丑魚媽媽或不知道,回答出是小丑魚爸爸的其實少之又少,當解開謎底,小丑魚親魚中體型較大的是媽媽,體型較小的是爸爸,而一直在魚卵旁邊照護的其實是小丑魚爸爸時,不管是小朋友還是成人,多多少少都會對這個答案感到意外,因為長期以來男性及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我們早已經被植入固定答案了,似乎照顧下一代與家庭的一定是女性。
這就是擔任生態解說員好玩的地方,透過觀察生態行為會發現,我們除了能認識環境與生物之間的知識之外,有時我們也會獲得額外的啟示,且遠比想像中還要多。像是解說完小丑魚生態之後再繼續問民眾,所以照顧小朋友長大的一定是媽媽嗎?這時小朋友的眼神與回答漸漸模糊了起來,甚至不再肯定了,他們會發現生態界裡並非一定由雌性照顧下一代,而這個過程是重要的。因為透過觀察生態開始意識到,我們必須要用更廣、更多角度去觀察與發現,如果我們被自己的框架限制了,就限制了各種觀察事物本質的可能,也限制了自己的思考模式。
其實這個世代許多觀念上的框架並沒有完全消失,像是女性的偏見還在潛意識下影響著我們。有時在帶孩子進行生態觀察時,我會聽到孩子們童言童語的說,你看某某某啦,跟女生一樣,愛哭愛尖叫;與親朋好友聊天時談到女性在工作場域上就是情緒化或不理性的代名詞;或我個人就常被問,我是不是剛畢業或還沒結婚生小孩,否則怎麼會有時間擔任解說志工,如果已經有孩子,孩子照顧都沒有時間了,哪有空閒時間擔任志工等等的問題。這些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還存在在生活中沒有消失,但聽起來只是些無傷大雅成見,真的有影響什麼嗎?
事實上女性長期在這個社會裡,還是會被理所當然的認為,有照顧家庭事務的責任,而失去了發展個人事業的時間,或等到孩子成長後才有機會個人實現。也許這並非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就像框架限制了思考一樣,如果性別的框架限制了女性參與社會的機會與比例,那麼這個社會錯失了更多不同的觀點與想法,尤其現在數據顯示,同性別間的差異其實比不同性別間差異更大,也就是說個人特質的差異其實才是影響最大的要素而非性別。因此鼓勵更多女性發展觸及更多層面,是讓社會有更多機會擁有不同觀點與多元的想法,才能成就社會的更多可能,因此在這個世代性別已經不是沉重的議題,女性也不在只是弱勢族群的代表詞,但若能打破更多關於女性的框架與成見,或許能讓這個社會更多元,有更多不同的想法能發展。
我很幸運的是在這個世代裡成長,因此在我周邊的生活裡,女性的標籤雖然仍存在著,但沒有影響太多個人發展,像是能夠擔任環境相關的志工已經持續十多年,同時也參與許多環境解說及議題推廣,其實性別的標籤最終仍是外界所給予,若不被這些因素所左右與限制,任何人還是可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並將自己的觀念想法,溝通傳達給更多人,所以當有機會解說到與性別相關時,都希望能利用生物的習性來延伸議題與孩子們討論,讓孩子有更多不同的想法與思考。
我喜歡接觸山林、海洋和旅行,深愛腳下踏的這片土地,在人生旅途中,期許自己是一位對土地有愛的夢行者。在自接合作專案過程中,接觸了海洋休閒漁業、水下復育與教育等有關專案,也因為接觸到海洋相關議題,才發現自己跟本不認識海,海洋知識也少的可憐,為了想接觸水下的世界,便開始學潛水,更有幸的是認識到基隆海科館的陳麗淑老師,還一起合作了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的教材製作,在專案過程中,因為搜集與整理海洋知識與大量資料閱讀,更加深了自己認識海洋各式奇特生物、生態及其獨特的生存方式,也因為跟著陳麗淑老師參與潮境的海廢監測活動,看著海洋面臨了各式污染,心理更想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為海洋做些什麼!幸運的是真的有心時,冥冥之中似乎有牽引的力量要你往那裡去,在一連串的機緣下,加入了海科館針織珊瑚的計畫團隊及擔任技術組的潛水志工,開拓了關注海洋議題及守護之路。
在擔任基隆海科館潛水志工的潛水巡查任務中,除了撿拾水下垃圾,也參與復育與調查工作,我為了想留下更多的水下生物資料,除了精進潛水技術,也購置了潛水相機,剛好遇到嘉義大學林政道老師正在推iNaturalist,了解這個平台的觀察數據將成為GBIF數據的一部份,上傳照片將成為全球基礎生態資訊,於是拍下了近千筆的水下物種照片上傳到iNaturalist網站,還因此上了精選和登上iNaturalist部落格,為台灣的水下生態資料多留些記錄;也因為加入海科館針織珊瑚的計畫團隊,而有機會跟著鄭淑菁老師所帶領的織女群,去介紹珊瑚生態及分享海洋所面臨的威脅與困境,並且開始把自己在海底所見景像,透過回收的二手毛線鉤織成一幅幅的水下世界作品,在參展過程中,我發現擬真、藝術化後的水下世界,更能吸引民眾的目光與引起關注,也因為如此,便不斷精進編織技巧與投入創作,期許讓每一幅創作都能令人驚艷,也因為擬真而引起共嗚,吸引民眾關注海洋議題。
因在不同地方潛水,會比較台灣不同地區海域的差異,在潛水過程中也養成了觀察水下珊瑚的變化及生態之美,發現2020年珊瑚因水溫升高而白化,水下世界一直在「禿頭」當中,這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全球暖化真真實實的在發生,而且離我這麼近,這幾年,海底也湧入許多民眾潛水,雖然開心更多人體驗台灣海洋之美,但從每次的水下巡查看到珊瑚被人為破壞,也思考著珊瑚礁能否承受如此大的衝擊與承載量;除了政府相關單位應該積極採取氣候緊急行動及適時管制或減少過多的人為干擾之外,教育宣導民眾友善對待珊瑚及改善遊憩行為,我想才有可能讓水下生態逐步恢復健康。
在投入十多年的海洋議題中,除了努力豐富自己的學識及技術之外,更多的是要感謝老天的幫忙,讓我認識很多愛海的伙伴們,給予我很多的貴人幫助,讓我有機會接觸海洋議題這麼多面向與挑戰,並且有機會把這些養份也帶入到工作中,帶領更多同事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一起為這片土地付出更多友善行動。
「起心動念、莫忘初衷」 ,這八個字時常提醒著自己,一直期待有機會能見到台灣海洋像潛水前輩口中水下超好能見度魚很多的最初樣貌,雖然這是個夢,但自許自己是夢行者,逐夢向前,相信就有機會成真。
2016年我收到海洋公民基金會回覆的面試邀約,馬上就買張機票回到澎湖面試,面試結束當下我就收到了錄取通知,在當時我正在糾結到底要成為一名潛水教練,還是非營利組織的一份子,並沒有思考太久,我知道我更想留在澎湖,並且做對環境有益的事,想著就給自己兩年時間嘗試吧!只是沒想到就一直待到現在。
我是一個澎湖人,血緣上的,因為我成長求學過程都在高雄,說話沒有澎湖腔,冬天皮膚很白的時侯,聊天時澎湖在地人就會問我是不是來玩的觀光客,但我通常會為自己正名,說我是澎湖人,還是漁夫的後代呢!澎湖更像是我的歸屬,來到澎湖之後我負責的是生態保育的專案,但海洋公民基金會在當時也是十分年輕的NGO,只能讓我自己去學習跟探索,於是我開始在這個專案內,用我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推動,以下我簡單的介紹我的個人經歷。
當我20歲時,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太多的想法,於是我做很多種嘗試,致使我的職業生涯非常豐富,我從事兩年以上的工作有:加油員、電子廠作業員、書店店員、游泳教練、墾丁休閒酒店的活動指導員等等...,這樣的歷練造就了現在的我,很幸運我出生在這個年代,給我勇於嘗試,即使選錯也可以重來的機會,大學時為了改讀更心儀的海洋休閒管理系,因此決定休學重考,用比別人多三年的時間完成大學學歷,這樣任性的作法,當然家人無法理解,但最終還是選擇尊重我的決定,我不會去想如果當初怎樣,我現在會如何,人生沒有後悔藥,雖然我的人生不一定有別人光彩耀眼,但也很滿足現在的狀態。
剛開始從事生態保育工作,只知道舉辦各類教育活動,例如:參訪活動、淨灘活動、專家演講。後來不斷的參與相關保育課程和研習,透過摸索開始去思考,在海洋生態上我們可以做出什麼?不同專長的人在生態保育上的行動方案會有所不同,由於我是水域運動專長,我可以參與到一般人難以接觸的工作並且樂在其中,例如:潛水做珊瑚復育、清除海底覆網、潮間帶生態調查、珊瑚體檢工作和生物基礎調查工作,這幾年,我們也不斷召募志工推動公民科學家計畫,當然在誘因不足之下,難免會後繼無力,但我覺得有付出的努力,都不會是白費功夫,再怎麼樣成果都不會是零啊!這不是還有我在做嗎?除了我,還有無數的夥伴也在各自努力著。很累很厭世的時侯,就下海泡泡水,釋放一下負能量,順便在海邊累績一點調查數據,這大概是興趣結合工作最大的好處,我可以從工作中獲得快樂,有點像在滿地的玻璃渣中找糖吃。
如何讓保育工作持續不斷電,找對夥伴很重要,因我過往從事休閒產業的經歷,深感到業者在環境保護的重要地位,所以很自然地會親近觀光業者保持友好關係,海洋生態保育並不是光靠一個組織就有能力做到的,透過跨領域合作可以更加事半功倍,這些有賴於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建立夥伴關係。例如我們這三年來,結合澎湖六家潛水業者,在澎湖執行珊瑚礁體檢,我在裡面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平台,負責整合資源,把大家拉進專案來合作,尋求共識和共同目標,互相了解跟學習,才能讓保育之路走得更長遠。
不同的階段,我對海洋的態度也不同,20歲的我,覺得海洋很美,想帶大家來感受;30歲的我,希望透過行動,捲起袖子來保護海洋生態,但長久下來,也會感到這真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非營利組織工作並不輕鬆,所有的行為都會被放大檢視,有壓力也有掌聲,但偶爾也需要跳出來休息一下,尤其是感到迷惘的時候,於是我決定回到學校進修,換一個腦袋來重新思考問題,暫時放緩腳步充電休息,我很幸運地,這一路上有許多亦師亦友的夥伴同行,給予幫助的貴人也不少,還有我的家人即使一直無法理解我在做什麼,但始終不多加干涉,讓我自由放飛。我期待新的改變,喜歡海洋的人更要有一顆開闊樂觀的心,等待下一個挑戰。
小學三年級,有一次老師臨時Cue我們課堂上說一下,未來想做什麼,這麼普通的題目,不就是說未來想當科學家、老師、總統…這類偉大的志向就好了嗎?但是搞怪的我就是覺得,每次都寫這樣好煩喔!我就說我想繼承父親的事業好了!我們那個女老師,當場笑得很曖昧地說:「你爸爸的事業是要交給你弟弟繼承的,怎麼會輪到女兒呢!」這是我對女性刻板印象最早的記憶。
父親的事業早就被倒了(也不是什麼大事業),無能的弟弟也去開計程車了,父母跟著我雖然無法過富裕的生活,但總是不愁吃穿。總是認為我做得不夠,不能讓我的家人過得更好一點,身為一個老大,我應該扛起來一家的責任。這些事情不就這樣嗎?身為人子、人母、職人,就該做到自己的本分,想辦法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在最想達成的狀況。
也許就是這樣執拗的個性,讓我喜歡念書,喜歡思考,喜歡創新,只想著事情能夠如何透過不同的手法,讓大家了解。這也是創立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的原因,透過珊瑚復育行動帶給更多人省思,進而讓大家更重視海洋的問題。於是,從九孔池開始,一直到和美港,甚至到龍洞灣,都有我們的影子。
我的夥伴們,有海洋生物研究背景,有潛水三十年的資深教練,有協助處理行政事務,也有許多對海洋不熟悉卻跟著我們傻傻地做。每個人都發揮專長的能力,一起走著。我們從沒有想過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一個人能做的有限,但如果一群人就真的可以走出一條路。
我常開玩笑:在海洋復育這條路上,沒有想過是男是女的問題,大家都是中性,只恨不得自己有大象的舉重力氣,有猴子的靈活,有鯊魚的敏銳,有地鼠鑽洞的能力,甚至要有藤壺的黏性…只恨自己無法長出魚的鰓在水中呼吸罷了!
而海洋生物更能夠跨越性別的障礙,小丑魚可以公的變成母的領導一家子;龍王鯛小時候是雌性長大變成雄性;那個深海安康魚雄性只負責提供精子最後變成附生於雌性身上的一個配件。海洋生物的性別,只是為了繁衍下一代的代號,各自負責著自己的角色罷了。
傳統的海洋事務,因為多數的男性在這個行業之中,以至於發展出許多對女性看似不尊重其實是疼惜的儀式。漁船上沒有廁所,女性就不方便;許多生財漁具不喜歡女性去碰觸;祭典也希望生理期的女性不要參與。這其實原本用意是要讓力氣相對小的女性負擔小一點吧!我認為,態度才是重點。當一切的疼惜用鄙視的方式去看待時,所有的好意就都變成歧視了!
所謂的性別,在我的心中,未曾存在過。如果我說小鮮肉,要的是年輕有力的參與者;如果我想要行政人員,要的是心思縝密的執行者。我們團體中,互相體諒各自能力的不同,如何充分了解各自能力的差異,並讓大家分工合作,是NGO執行長的責任。至於那些堅持著「你們女人不懂啦!」的頑固份子,就讓他們去頑固吧,我們不跟他計較了。
一個美好的社會,大家各自將自己的專長發揮出來,用最好的自己生活,要說女生較弱也罷,要說性別不平等也罷,總之,我們不會霸凌弱男子,也不強做女鐵人,我們只願站在自己的位置,盡力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水族館,每每站在魚缸前面都看得目不轉睛。第一次去屏東海生館,站在巨大的缸子前面,那個震撼和心中的激動,大概就是那時在心中便萌生了想在水族館工作的夢想。
每當有人問起我在做什麼工作的時候,聽到答案的他們都會瞪大眼睛說:「哇!好酷喔!」接著就是一連串的問題,一個女生怎麼會想要念這樣的科系,很辛苦誒!我總是自嘲得說:「因為我喜歡動物啊,但是考不上獸醫,那就來當魚醫生囉!」說真的女生從事養殖真的蠻不吃香的,不管是扛飼料的時候扛不動,或是有些比較高或比較深的缸子,因為身高還有手長的關係沒辦法伸手就可以操作,諸如此類的不方便。
很多人總覺得養魚有什麼難的,不就撒撒飼料,換換水而已嗎?有什麼難的?
其實養魚還真的也是一門學問,不只要注意溫度、鹽度、水質,還要怕魚隻攝取的營養不夠搭配投餵不同的飼料還有餌料,甚至每天要觀察牠們的行為和外觀,因為魚不像一般的動物一樣,有病痛的時候會叫或是表現得十分明顯,全全都要靠著觀察才能知道有沒有異常、生病或是有寄生蟲等等。但有時候也會因為找不出原因,或是突然的暴斃,只能眼睜睜無助看著牠們死去。
其實在大學時期念水產養殖系的時後就能深深體會到養殖人員的辛苦,那時後不管大太陽、颳風下雨,甚至是颱風天、寒流來,都必須到養殖現場餵魚和觀察紀錄魚隻的狀況。那時後照顧魚只是種義務,是抱著魚死掉怕被當掉的心情,而且也有助教和學長姐隨時能協助,並不是全全都由我們負責。
畢業後來到海科工作,照顧魚隻變成是一種責任,每天的換水、切餌料、餵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由我們負責,但比起在戶外的養殖場,能在室內工作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夏天不需要頂著日曬還有冷氣吹,雨天也不需要淋著雨,冬天也不會被冷風吹得受不了。
只能說從事養殖真的很辛苦,常常國定假日放假的時候家人打來問我怎麼沒有放假的時候,都只能回說:「魚還是要吃飯啊!」每天在場內來來回回的巡場,手機計步每天都走超過一萬步,能坐下來休息的時間大概也只有中午休息時間,回到家每天都累得只想躺在床上,雙手泡海水泡到脫皮,切餌料切到手長繭,甚至不知道切到自己的手多少次,回到家衣服上都是鹽漬,雙手充滿永遠洗不掉的飼料味和魚腥味,颱風天或是停電還要跑回去確認所有的維生系統是否正常運轉,這一切都十分繁瑣,每天看似一成不變的例行公事。但當小魚小蝦孵出來,新進的魚終於開口,或是生病的魚痊癒時,那種成就感,這些勞辛勞都值得了!
每次參觀民眾知道我是養殖人員時,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哇!女生做這個也太辛苦了吧!
我總是會回說,男生、女生都一樣啦!輕描淡寫的帶過。
養殖人員真的很辛苦,每天工作8小時,有7個小時手都是泡在水裡,夏天還好,冬天才是令人崩潰,尤其身處於濕濕冷冷的基隆,每天還是得穿著短袖,雙手依舊得泡在那冰冷的水中。
除了泡水,還得忍受永無止盡的魚腥味,為了給他們充分的營養,每天總是得準備大量的生餌,而且全都是純手工製造喔!
手沒被切個幾次不要跟我說你有在海科養過魚!我常常開玩笑,在海科,魚的生命都比我們養殖人員的重要,牠們真的是吃好睡好沒煩惱。
養魚看似很輕鬆愜意,常常有人跟我說,在這裡上班很舒服吧,夏天有冷氣吹,每天只要餵餵魚看魚就好了,都不用管其他事務。
但他們永遠都不知道,當你有一個人卻有100多缸的魚、蝦、珊瑚要照顧,當你面對的不再是事務工作,是生命,壓力會有多大。
養魚,是一個需要敏銳觀察力以及判斷力的工作,魚不像一般寵物生病不舒服可以很快察覺,必須花很大的心力在觀察上,看他的呼吸、看他的進食狀況、看他的大便、看他的泳姿、看他的皮膚.....等。沒錯!就是要看這麼多。
除了看,還得下判斷,要換多少水、鹽度要調整多少、換水速率要多快、水溫要調整到多少、要不要藥浴.....等
你的每一個判斷,每一個決定,都影響著牠們的未來。
每天上班巡廠,總是令人最緊張的時刻,就像在開獎一樣,只是這個獎是很直接的反映出你昨天付出了多少心力。
看了上面那些令人困擾的事,你一定會說那養魚到底有什麼好?
好像真的沒有什麼好的但是就是很奇怪,你就是會莫名其妙的越陷越深...
養魚就是有一個獨特的吸引力,當你看著他們一天天慢慢成長、漸漸的認識你了、慢慢的會跟你互動了,就會覺得,好啦每天這樣照顧你,給你們好的生活環境、每天讓你們吃飽飽,操的半死也甘願啦!
在海科養魚跟一般水族館有些許的不同,在這裡,除了養,你還要會介紹,而你介紹的目的不是買賣,是教育。
當你看到一雙雙發亮的雙眼,你會知道,太棒了,今天我又讓這些人得到海洋知識了,這是其他地方得不到的成就感。
一日飼育員影片 https://youtu.be/NACXl2iTLJ4
喜歡海洋生物、喜歡潛水、喜歡在海邊的生活,從研究所畢業後就一直從事與海洋生物有關的研究工作,經常在夏天曬得黝黑。現在正在讀中央研究院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合作的生物多樣性博士學位學程,研究的主題也是我從大學就著迷的生物—海龜。
對海洋和海龜的偏好,大概是從大學時期接觸到收容在系上養殖池的海龜才開始的,那是隻背甲長約30-40公分左右的青少龜。我們經常趁去養殖池刷缸的時候,收集一些大片的石蓴或是奄奄一息的蝦子餵牠。在收容環境中待久的海龜也會逐漸卸下心防,對人類的靠近有反應,在我們靠近池子時,也會緩緩地游到池邊探頭打招呼。後來經學長介紹得知,我當時就讀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就有一位在海洋生物研究所任教的程一駿教授專門研究海龜,每年都會招募志工,在暑假時到離島協助產卵綠蠵龜的巡護和研究,經過好幾次的面談,幸運地申請到至台東縣蘭嶼的實習機會。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野外調查工作,由於綠蠵龜多在晚間上岸產卵,我們的工作也跟著日夜顛倒。從晚上六點開始,每隔兩小時就會出動一批組員,去海龜可能會上岸產卵的沙灘巡邏,ㄧ直輪班到凌晨三點。若是遇到海龜,組員們就會在沙灘上留守,保持適當距離安靜地等待、偶爾躡手躡腳地靠近海龜觀察牠的狀態,並定期和工作站回報,若是海龜順利產卵,在工作站留守的人就會帶著『接生包』到沙灘會合,準備後續挖卵窩、移位、護卵、秤重、測量等工作,有時候也會忙到清晨才收到,大夥就會相約去吃早餐,再回工作站休息。
沙灘上的工作,有些粗重需要肌力,像是要用鏟子先在沙灘上挖一個約大型垃圾桶(寬約直徑1公尺、深約1.5公尺)的大洞,才能放置預防海龜卵被掠食的紗網;也有需要細心和耐心的工作,像是趴在沙灘上挖卵窩,徒手輕輕地將龜卵取出,或是測量和紀錄龜卵的重量和數量。工作分配跟性別無關,大家幾乎都會先體驗過幾輪,找出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再很有默契地調整成最有效率的合作模式。不過,現在回想起來,挖大洞的體力活大多都是由男性研究生或志工默默完成的,這或許也是他們的體貼吧!在當海龜巡護志工的那段時間,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女性而受到阻礙或是質疑,反而經常在一些小地方感受到眾人額外的照顧和關心。
這跟我讀水產養殖系觀察到的情況不太一樣,養殖產業的工作者多為男性,無論是戶外室內養殖場或飼料廠的工作都相當勞力密集,就算是男生,若非真的對養殖很有熱情也很難堅持下去。因此許多系上的女同學,都會額外選修生物科技專長或是申請教育學程,讓未來有更多就業機會。我則選修了海洋生態保育專長,後來就讀海洋生物研究所,也開始接觸海洋保育非營利組織,認識了一些對海洋有熱情、投入海洋公民科學或是專研海洋廢棄物議題的朋友們,環顧身旁的這些人,反而好像是女性居多。這兩年,我大概每隔三個月就會到屏東縣的小琉球一趟,進行將近一週的海龜生態調查。因為野外調查的工作量很大,無法單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除了需要指導教授和實驗室同事支援之外,我們還會邀請水性好又對海龜生態調查有興趣的朋友來當志工,幾次下來,幾乎清一色都是女生。但有趣的是專職潛水、水下攝影師或是在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海洋研究工作的,則是男性居多。
在這樣的差異背後,或許是由許多複雜的社會文化價值觀所構成,像是社會期待、經濟壓力、自我期許、生理限制等等,有太多的因素需要深入探究才能言之有物,因此我只能先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觀察。身為女性,我覺得自己在推廣海洋保育和環保事務時,容易因為看似親切的外表而獲得較友善的對待,倘若發生衝突也會放下姿態,用較柔軟的態度繼續溝通,是相對有優勢的。不過,若以打算以海洋研究工作為專職,則需要更堅定的決心、也需要家人和伴侶的支持和理解。因為讀博士班或做學術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力,甚至金錢,這個階段大多在20多歲至30多歲左右,也是社會給予女性最多結婚壓力和生育期待的階段。人生的每一個選擇和每一條路,都有好有辛苦,喜歡的事物也伴隨著責任,或許跟我們喜愛的海洋一樣,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的時刻,只希望自己和身旁的人都能多點溫柔,不分性別,給彼此更多支持。
人生是怎麼走上海洋生物研究這一途的,到現在都還需偶爾打臉自己一下確認不是在夢境中。從醫院小護士到休閒潛水轉研究學術潛水再變隨船出海調查,回頭想想到底是哪來勇氣這樣東奔西跑停歇不下來。
海洋調查在許多人眼中似乎不是一個正職的工作,甚至誤會我們上班都在野外玩,殊不知研究助理要做的工作五花八門,除了平常須待在實驗室跟一堆數據奮戰外,野外的工作女生可一點特權也沒有,照樣得跟男人一樣揹著重重的採集工具翻山越嶺站在冰冷的溪流中發抖、在月黑風高的夜晚去淡水河口黑黑的臭爛泥中架設網具(被紅蟳夾到手的慘叫是每個助理的必經過程)、要上漁船幫忙採集、登錄、處理生物。在80年代野外研究採集大多是以男性為主,女生在野外有諸多不便之處,舉凡上廁所、涉水過溪(腿太短)、換衣服等都得自行想辦法解決,就談上廁所吧! 野外沒廁所,請自己找地方掩蔽解決人生大事,尤其是漁船上上廁所可就麻煩了,漁船不比遊艇或娛樂漁船有廁所這項基本設施,男生大不了站著面向大海施肥,女生怎辦?那就各憑本事拉! 看是要包大人還是出門前限制自己少喝水等招數都要出籠,最高紀錄曾忍了13hrs沒上廁所,船上滴水不沾,雖知這樣對身體不好,但卻是工作時偶爾必須付出的代價。有次上了艘船長號稱有廁所的漁船,結果是高1米左右見方的小空間(而且沒有門),漁船搖來晃去想站穩已是不容易,還要迅速在哪沒門的小空間解決人生大事加上穿脫衣物,小心別讓自己跌個狗吃屎或是滾出茅房(所謂馬桶不要懷疑,那個洞就翻滾的大海),真是一大挑戰,上完那迷你廁所腰都直不起來。
女生上船調查工作,對許多船長而言真是一大新鮮事,克服暈船是首要當務之計,幸好天生神經大條對暈船不敏感,但也別以為這樣就佔了便宜,為了取得海上第一手資料,除國台語雙聲帶是必備技能外,還得分辨各地船長們不同的海口音、南部腔、福州話、澎湖音等各地方言,再加上各地方海洋生物的俚語、稱謂可能都不一樣,同一種魚類互相比手畫腳形容半天,當年沒有手機網路的時代,雞同鴨講是常有的事。除此之外,船長也常冷不防的考驗我們,工作段落遞來一根菸搏感情,拒絕是很不給面子的事,其實台灣、歐美菸味都還算好聞,最怕船工們的南洋肉桂、丁香菸,那真是本人暈船的罩門,只要南洋煙味一飄散,我就得開始全船大逃竄避風頭(沒有船工大家都別想做事,論地位當然比我大,忍耐就能一切順利)。當然初次與船長見面酒先喝完再來開始訪談序幕也是很常出現的局面,這時就得好好拿出酒量來撐住場面,否則還沒問到資料內容自己就醉倒出局豈不漏氣,不過很多船長愛喝阿比或阿B,那咖啡色的飲料甚麼都能混,舉凡莎莎亞、椰子汁、麥香紅茶、伯朗咖啡、雪碧等,一杯紅紅帶著中藥味的海上雞尾酒,硬著頭皮喝下,幾杯藥酒下肚資料如排山倒海從船長口中蹦出來。甚至連檳榔的考驗都偶爾要來上一下,那顆綠綠的果實就把它當橄欖吃吧! 然後紅紅刺激的汁液就當作是喝到麻辣鍋湯,還好爸媽給我還不錯的身體底子,能夠撐住這些場面。在經過重重考驗後,船長、船工就不再視我為...那個女生,而是討海夥伴,也完全配合我在船上調查的要求,甚至在上來有毒刺的魚類時都優先處理,保護我們安全,對我而言那是夥伴間的信任與成就感,人生做甚麼就像甚麼一直我秉持的信念,其實很感謝這些船長們對我的磨練與支持,總是願意將最好的天候與海況留給我,讓我們能逐漸一點一滴建立起了台灣的海洋資料。
只是海洋資源變少了,船長們出海也不在像以前一樣滿載豐收,資源的減少成了大家都必須面對與承認的事實,接下來下一步該怎麼走,該如何幫助他們? 未來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成了共同努力的艱難課題。
我從小就是個容易暈船的孩子。記得國小時被爹娘帶去小琉球玩,四十分鐘的船程,一路從船上吐到岸上,昏昏沉沉,一直到搭玻璃船(半潛艇)才被船底下那片清澈的藍和五彩繽紛的小魚吸引回神過來,這也成為小琉球初體驗中唯一的美好回憶,硬要說印象深刻的畫面其實還有──回程在港邊哭著不想再搭船,但不上船就回不了家,只好乖乖上船,然後開船沒多久就吐出暈船藥,體會到什麼是吐膽汁的滋味。
長大以後因緣際會下唸了海洋生物相關科系,參加南海岸生態隊又去了一趟小琉球,這回知道要早早吃暈船藥,不知是藥效發揮還是船變新變快沒臭味了,小時候的夢魘沒有重演。五天四夜的行程,每天都在不同地點開心浮潛,但還是很羨慕助教們可以揹氣瓶下水,去到更遠更深的地方,不用一下子就浮上來換氣。生態隊結束後下定決心要學潛水,但當時潛水活動還沒那麼風行,四處探聽後為了省學費,鼓起勇氣揪了同學和學弟妹團報,每天搭火車前往屏東神秘檳榔園中的游泳池上課,不料碰上寒流,每天16-17度的水溫,平靜水域課程總在嘴巴咬不住二級頭後結束,還好後來天氣回暖,大家也平安順利完成測驗,得到第一張潛水認證。
大學時期每天看海,浮潛、潛水、海上實習,一切對海洋的美好記憶,讓我忘記小時候的暈船惡夢。直到研究所時第一次搭漁船潛水,我才知道「長大不會暈船」是多麼自以為是。一陣陣的柴油味,以及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搖晃,原來我以為的不會暈船,只是剛好因為出海時的海況很好,只是因為研究船很大很穩。隨著噁心感增加,我只能加速著裝,期待到達定點能夠第一時間跳下海,脫離這個可怕的地方。幸好每每進入內太空的世界後,聽著自己的心跳聲,看著游來游去的魚兒,海面上一切的不適都會煙消雲散。
畢業擔任研究助理後更加離不開海洋,除了台澎金馬、蘭嶼綠島小琉球跑透透外,更解鎖了東沙和南沙太平島。期間任務有時是珊瑚礁魚類調查,有時是漁船漁獲調查,有時是為了研究採集海洋生物。當中最傷神的莫過於文昌魚的採集了!珊瑚礁區的文昌魚身長多半在一公分左右,半透明還埋在沙裡,只會露出一小截濾食浮游生物,在水下根本看不到,採集時只能憑感覺和一點點經驗值盲目的撈沙,再扛著幾袋沙游回岸邊(或船上)進行淘洗。過程可以練習負重潛游、浮力控制、破網應變,對於體力和腦力訓練大有助益。唯二的缺點是淘洗時極度考驗眼力,在搖晃的船上淘洗更考驗暈船仔的意志力!
要說人生「從此」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其實也不知該說從何開始。是小時候吐到人生變黑白的小琉球之旅?還是因為不敢見血選了海洋生物相關科系?還是參加活動後立志學潛水?還是選擇繼續擔任研究助理直到今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大海會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存在。雖然偶爾還是會有從海上吐到海下,再從海下吐到海上,上岸可能再加吐幾口的時候。但只要想到底下的湛藍與繽紛、幽靜與嘈雜,偶爾讓食物離開身體又何妨?
穿梭在台東富岡魚市場裡的我,跟魚販們有共同的目的(買魚),但卻是不同的結果(賣魚)。買我沒吃過的魚最近開始難尋覓…15年來買了臺東富岡、成功魚市的魚獲將近400多條的海魚,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魚鱗資料庫,沒錯….我不正常…哈哈!
我是一個用魚鱗、魚物創作的手作作者,我叫「貝殼」。2003年我創立了「藍珊瑚」品牌,起初開始貝殼手作起家,2006年嫁來臺東,慢慢自學認識魚,怎認魚?如何處理魚?再來研發處理魚骨魚鱗(研發過程就花了五年的時間)?後來深深的覺得我對魚的了解程度不夠,我開始買魚自己處理,留下牠身上〝硬〞的地方,就這樣400多條的魚物資料庫...;我也是個潛水員,朋友都想跟我潛水,我都回答說:「不要!跟我一起下海你會看不到魚,因為我殺氣帶太重(殺了400多條的魚)…..哈哈!」。在魚市場買魚看魚的經驗,無意間讓我在海裡認魚的技術變好了,也讓我馬上透是這條魚的內骨、脊椎、尾當骨…..的樣子!所以魚都不太敢接近我…。
2021年我在畫海底地形圖,幾乎每天清晨5:00或5:30,跟著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划龍舟板出海、潛水、自由潛水記錄生物區間、衛星點位,我希望透過這樣的記錄讓我更了解臺東杉原灣的海底資源,也更了解海裡的變化,其實我也是一位海導覽員跟志工身份,在潛水的過程學習到很多,我每次要下水都會跟同伴說:「沒事!跟人家學甚麼潛水…背很重…哈哈!」。但還是樂在其中,因為能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我是如此的幸運。
另外也在手繪魚體的顏色,我也是一個會出海的”山上人”(漁民對我們這種人的稱呼,漁民才叫討海人),我發現人們只看見熟的魚體,餐桌上的魚掛了的時候....,可是卻沒見過魚在海裡的顏色,真的好美!每當我要畫一隻魚的時候,我都會先查詢這隻魚的生態習性,住哪裡吃甚麼…這樣在下筆的時候,彷彿我在牠身邊游看著牠,才理解原來牠在海裡的體色變化,是為了讓自己隱藏避天敵,環境的顏色會牠魚體的顏色有關連,要結婚的時候身體的顏色會變化,飲食也會影響體色…等。鬼頭刀在海裡的顏色就像深藍色寶石,當牠躍出海面那剎那,陽光照在牠身上時,那令人深深著迷閃著亮光的藍寶石在我面前,我卻忘了放掉手上的魚線(掛著真實的飛魚誘餌),下一秒聽著船長的謾罵聲…你是來釣魚的還是來看海的…!?我……….來看海的(心中想不敢說)…哈哈!,海真的好美!美到令人著迷,都想自己買船的衝動了!
在這以上的洋洋灑灑的過程裡,我也發現一個問題,沒有魚的冏境,漁民想轉型但不知道如何轉型,或許這是我下一個課題吧!漁民幾乎一輩子與海為伍,樂知天命的態度,與世無爭,要他們面對外面的人事物其實他們感到陌生沒有安全感,踏出那第一步真的很難,不是冷氣房打打報告,也不餐桌上講得頭頭是道的魚道理,更不事魚市場繞兩圈就對海洋文化了解了,站在門前跟門內的心境是不一樣的。
第一次接觸海洋是剛滿月的時候,爸媽帶我去海邊,還讓我吃了生平第一口冰淇淋,此生與海及冰淇淋結下不解之緣。每到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去海邊!曬傷的背總讓我無法躺著睡覺,趴在床上痛得哀哀叫,陣陣的海浪聲仍在耳中迴盪,直到進入夢鄉。
17歲那年第一次在綠島浮潛,花團錦簇的珊瑚,五顏六色的熱帶魚,海裡的生物是那樣的新奇,每一個瞬間都是一個新的體驗。
"我要成為海洋生物學家!"海洋的種子默默的在心裡發芽。
20歲時開始到海洋生態實驗室實習,學習如何成為海洋生物研究人員。21歲時考取水肺潛水執照,第一次揹著水肺裝備潛入海中,原來和海洋生物的互動可以如此靠近!那樣的美麗衝擊是如此強烈,即使閉眼/在夢裡都能看見。
25歲拿到了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碩士,也得到了第一個水下攝影的獎項。
26歲考取了NAUI潛水教練,29歲再考了一個PADI潛水教練。
接下來然後呢?要繼續做研究還是…?
看過了台灣的海和海洋生物,決定要看看世界各地不同的海和海洋生物!
29歲開始了在馬爾地夫、澳洲以及埃及紅海當潛水教練及駐島及隨船海洋生物學家的生活。工作當中,除了享受跟海洋生物一起的時光之外,陪著許許多多的觀光客經歷了第一次的水下/海洋體驗。"海洋生物怎麼可以這麼美!"多少人在親眼見過親身體驗後,才知道原來這個我們不熟悉的生態系,原來是個視覺饗宴的天堂。
"海洋生物難道只能是海鮮嗎?"
"台灣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
每每和身邊的人分享我最愛的海和海洋生物時,這樣的念頭總是油然而生,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大海除了提供源源不絕的美味海鮮之外,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海,是很神秘的,是很危險的,也很陌生的,這樣的距離感,讓大多數的人沒有機會去了解海,對海的感官連結僅僅止於味覺-海鮮。
海裡的美,是讓你一看就難忘,很多甚至是言語無法形容的。大海裡各式各樣的生物,有著你想像不到的顏色、配色、形狀、花紋、輪廓還有故事,如果能被這樣的美所感動,再談起大海,感官的刺激是否還會僅止於味覺?
為了我愛的海和海洋生物,我還可以再多做些什麼?
33歲時拿起數位繪圖板,嘗試著把海洋生物的美呈現在印花設計上,上課、看書、網路查資料,設計門外漢的我一切從頭學起。
"何不生產符合環保及友善環境的衣服?"這個看似簡單的念頭沒想到竟然如此困難,從布料測試、商品開發、商標註冊…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連拖帶爬的,三年後,SEXYFISH WEAR終於生出來!
我想要讓更多的人看見海,以及她所孕育的海洋生物,我立志要把海裡的美設計成印花帶進你的日常生活裡!SEXYFISH WEAR要證明海洋生物不只是海鮮,海洋生物還可以是表現自我以及愛海的一種生活態度,期許為台灣的時尚、設計、製造、觀光等各領域撒下一些海洋文化的種子。
如果你也能看見我眼中的海,我相信,你也一定會跟我一樣愛海。
從享受大自然美好的攝影師,到發現大自然傷痛的淨灘者。
嘿~我是O2 Lab海漂實驗室的創辦人唐唐。六年前成為小島的居民後,發現多年來用影像記錄澎湖時未曾注意過的事。澎湖的海、沙灘,美的讓人心醉,但因為強烈的東北季風帶來了世界各地的垃圾,大海的美麗與哀愁,全在這小小的島上一覽無遺。
曾經認為只要努力的撿,這個問題就會消失不見,但開始每日淨灘後,才感覺到事情沒有這麼單純。當自己拾起沙灘上無數寶特瓶時,卻也在生活中不停地產出「新貨」,會不會正是這種方便的消費習慣,成為海洋垃圾難解的習題之一呢 ? 如何讓大家把「垃圾問題」放進心裡,這正是海漂實驗室成立的初衷了。環境議題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總是比較沉重、不喜歡談論,但若能將議題巧妙的置入愉快的生活中,是不是人們會更願意去了解呢?
彎下腰淨灘,一直以來發現美好事物的眼,似乎也看見了海廢曖曖內含光的一面(笑)。它真的只是廢棄物嗎? 把它清理乾淨,會是一件讓人喜歡的東西吧?對著淨灘拾起的小玻璃瓶喃喃說著…。這種意外的感動,讓我開始樂在把海廢變身,變成了創作材料、變成了可愛又獨特的家飾、變成了美感教育的教材。海廢改造除了另自己超有成就感外,更讓撿起的垃圾有了第二人生。而日常的週週淨灘也因為骨子裡的活動魂,發展出了淨灘野餐、淨灘談心、淨灘講古、獨木舟野營淨灘等體驗遊程…,就是要大家開心的玩、親近海洋也親眼發現問題。總覺得,愈愛她就會愈想保護她…
漸漸地,開始有人對海漂覺得好奇、覺得有趣、覺得漂亮…主動的靠近,因此也讓我們有機會走進人群,透過海廢創作、透過有趣的活動去傳達很多真實發生在大海的事,並且推廣「撿不是唯一,減才是唯一」的終極理念。在每一次的分享中,觸發聽者有興趣去探索海洋垃圾的來源,慢慢也在大家身上看見了改變。發現「改變」的這刻起,深深覺得用海廢藝術創作來導入海洋環境教育是海漂實驗室最核心也是最想做的事,於是更努力設計了各式各樣有趣的藝術課程走進校園、企業…
六年來,從一個人淨灘到一群人淨灘,愈來愈多朋友透過淨灘日常、海漂換宿、市集與海漂實驗室相遇,我們依然在小小的工作室裡講著垃圾話,盡情使用淨灘拾起的垃圾創作、開發著海廢商品…,各種背景的夥伴們激盪著源源不絕的創意。我們是一群熱愛大自然的瘋瘋人類,希望未來也能遇見正在看文章的你,我們澎湖海邊見。
非常喜歡女飛行師Amelia Earhart 說過的話“Never interrupt someone doing something you said couldn't be done”大家都喜歡待在舒適圈,面對沒有做過的事情會覺得做不到、不可能,會不會有很多困難。但對我來說,做不到的事情就是要去做,或者要去嘗試。在海上航行多年,為了進修跑到冰島攻讀碩士,準備論文期間因緣際會受到當地港務長邀請,也因為喜歡這個小鎮喜歡生活步調,就決定搬過去工作了。
記得在剛拿到這份工作的時候,蜂擁而至的祝賀,說我成功了,達成大家都想望的成就,但其實不論是成為船長或是遠赴冰島當臨港,都只是我當下的一個選擇而已,依據每個當下,自己想過的生活方式所去做的決定,那是沒有終點或是所謂成功,是追求生活的一種持續狀態。
身為台灣國輪第一位女船長,同時又是第一位台灣籍冰島臨港員,秉持著一貫的意興勃勃,在面對任何新的挑戰都不畏艱難的去學習、去探索。擔任船長時,不以職權威嚴去壓迫船員,用獨到的管理方式帶領,讓大家自然的相處,多年實行下來,不僅榮幸受邀為船員的孩子命名,也認為是對航程安全及船員更好的方式。
而臨港員更是一項意想不到的新嘗試,在國家的文化差異及語言隔閡下,同時面對全新的工作考驗。熟記下當地港口的水文資訊與氣候特性,提供每一艘進港的船隻停泊的引導與協助。同時也正在自學冰島文,期待能更沒有隔閡的在當地溝通交流。
因為氣候環境的影響,在面對大自然的意外或轉變,冰島人總是順其自然的þetta reddast,事情自然找到出路!對初來乍到的我來說,真的會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可以如此豁達,畢竟原本的文化養成與船長工作的培訓都要去掌控和確認一切狀況。但在冰島住久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因為面對時不時襲來的山崩或是風暴,你真的也不能做什麼。反之是更快速地去找到替代和應對的方案,那種淡然的心態是很冰島限定的,而自己也在融入的過程學會順應並尊重自然。
分享另外一的冰島限定,當地人是相信有小矮人存在的,市長要開挖一個隧道,並不是要經過市民的同意,而是需要在隧道口寫一封信給小矮人們,並且回家等待回信,確定小矮人同意並佈達給市民後,才可以開始施工,不論真假,我想這都是他們對自然尊重的一種態度和作法 吧。
面對性別的差異,我其實從來沒有把它當作障礙,反而可以讓我受到更多的關注,對我來說比較像是一場冒險,全看你怎麼去應對。身理上或性別差異,並不能成為你的缺失,重點在於你的立意之意和你願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們應該聚焦在每個個人,每件事情本身去做評斷,而不是在性別。
在面對不愉快的對待和環境時,我覺得不要勉強,如果不開心或遇到委屈,就不要忍受,大聲說出自己的感受,去解決或面對它,或者就休息一下跳脫它,不需要堅持你沒有辦法去處理或是超出身體負荷的事情,畢竟人生苦短,讓自己開心自在,才是最重要的。
建築從來不只是針對建築本身「我喜歡達成一些框架外的突破與創新。也自然就有勇氣將建築專業延伸到海上的場域來建構與探索。」不去排斥接受新的專業與交流,近年更是針對整個船舶產業的轉型推動,輔導遊艇廠的數位化,以新的技術來提昇傳統的製作產業的效能。
船舶設計不單純只是滿足功能上的齊全,需要更多的觀察船東的職業、個性、興趣等枝微末節,才能讓遊艇有足夠的同步率無縫接軌客戶的生活。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設計探索不同的領域職業,接觸世界各地不同的生活模式與文化,以設計直接體現出客戶生活的樣貌與維度。
在航程裡所體驗到的海洋是與書本或影片中呈現的完全不一樣的海,那種前所未見的海水青與天空藍,清澈可見底的海水,魚兒和海豚悠游,人們在甲板上各自逍遙、戲水,那種光景明亮耀眼且沁人心脾。期待未來進一步開發台灣的海域,致力去推動周遭海域與海上航行的普及,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我們獨有的島國地貌與生機。
現今女性在特定工作場域內不免還是會遭遇質疑和排擠,但其實女性和男性有各自的優劣勢,最好的共事方式還是互相尊重、傾聽彼此去取得一個平衡點。
所謂實質上的平等有二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接受束縛的平等,也就是說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個面向是機會的平等,每個人均有均等的機會追求自我發展並發揮自我的潛能。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都把它當成是一種學習。」在面對不一樣的聲音或質疑時都不要害怕去面對,用自己的專業和實力去證明,也能適時的跳出來為自己發聲。要相信自己的專業是值得獲得尊重與肯定。
成長於山城,卻對海洋充滿無以名狀的好奇與熱愛,「海洋對我來說像母親也像戀人,我能夠強烈感受到它的孕育和陪伴。」這樣直白地訴說著對海洋的熱愛與羈絆,更透過不斷的航行探勘,堆疊出對海洋的關懷和觸動,自然而然地萌生出力量去完成許多的計畫和想望。
我們總是透過陸地去觀望海洋,不免顯得侷促與單一,若有機會直接從海上回望陸地,去與鯨豚、魚群不期而遇,記錄下海洋的蔚藍與蓬勃。你將看到完整的台灣,同時觀察到更直接的海洋樣貌,亦更直面的理解到我們的行為是如何反應在海洋上,透過水下聲音的採集,顯露沿海的施工作業如何劇烈干擾海中的生存環境;或是親見堆滿廢棄垃圾的潮界線,被海洋生物誤食後又透過食物鏈回到我們的餐桌上,所以與其說我們在為環境保育做什麼,更直接來說,應該是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因為我們是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在這樣與海密不可分的環境下,會希望有一天,海上航行對我們來說可以是生活中很日常的一部分。」讓大眾透過實際接觸及感受的堆疊去累積情感,產生行動的慾望。不是不斷訴說情況有多糟,而是去彰顯我們與海洋環境的連結有多深,那份打從心底由衷的在乎與重視,才能真正將海洋的現況與議題內化成行動意識。
曾經也嘗試著以堅毅陽剛的一面在環境中去應對去共事,但更多的實例下來發現,其實我們不需要偽裝陽剛與世界衝撞去接受自己的柔軟,反而能觀察到不一樣的風景得到不一樣的回應,也與周遭的人產生不一般的連結。靈活運用自己的細膩、承認脆弱,需要幫助的時候也能夠去尋求協助,持續累積與磨練自己的專業,因為專業是不分性別也沒有捷徑,都需要從經驗中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學著去順應所有的變化,這也是海洋帶給我的啟發,面對此刻的浪此刻的風,你必須專注在每一個當下,但保有從容及彈性去應對。對每個當下全力以赴,讓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忘珍視的初衷,站穩腳步等待及爭取更多的機會,用獨有的方式自在發亮,無需讓他人定義你的價值。
本來就是海上航行中為數不多的女船副,在與張榮發總裁不經意的閒聊中,意外開啟一條空中航道,「既然已經走了一條不同的路,那何不就再試試更沒有人走過的路!」婉君從容堅定說道。從一片藍海航向青空,過程中的波折與燦爛或許只有自己一覽無遺。同時也期待自己能夠為系上學妹或產業內的女性工作者,開拓更多機會和可能。
在為期動輒3個月到一年的航程工作中,除了與陸地切實相隔,在通訊尚未發達的當年,連要聽到家人的聲音或問候,都是要在抵達港口後才能用公共電話亭短暫的寒暄。在海上的休息時間,雖然不能和自己的家人相處,但整個船期中休閒時和大家一起看看電影,唱唱卡拉OK、打兵乓球比賽,這些船上的相伴也像是一個大家庭了,彼此默契的相互化解思家情緒。
在海上因為有自動駕駛,大多數的時間都在瞭望跟避碰,節奏上比較和緩、自在一點。但空中航行因為它是三度空間,且航速也比較快,會需要仰賴很多航儀和數據去決定航行的方向、姿態及天候等,大部分的時間都緊盯著儀器和數值變化來判斷和監控航行狀況,和以往船艙望出去的遼闊海景是完全不一樣的。而機上的人員也相較於海上精簡,比起團隊合作更注重獨立作業的能力,工作節奏也相對緊湊、高壓。
但有一個共通的小知識可以分享給大家,不論是在海上或空中,航行時都會需要仰賴航行燈,左邊紅色右邊綠色,尾燈則是白色,用來辨別其他船隻或飛機的行徑方向和路線,也能判斷誰有優先的航行權,這個航行燈一直從航海時期延伸到現在航空器上來使用,也算是海空航行的共同語言。
男女失衡的情況,求學時候就有明顯的感受,出社會之後也就不意外。 學校也才剛剛開始招收女學生,畢業後因為從來沒有先例,更不會有任何相關職位及工作開放給女性,後來有幸在張榮發總裁的推進引薦下,像是穿越任意門的際遇,才有了擔任船副和機長的機會。
印象很深的是當時的房東,聽到我是培訓機師,半開玩笑地說道,「那以後你開的飛機我不搭。」社會上有些人對於女性去從事某些工作,還是懷有很多的質疑和偏見,所以我覺得問題是在於人的想法,而不是職業本身能不能由女性來勝任。以自身的專長和工作表現來改變大眾先入為主的想法,如同總裁說道「圓滑和細心的女性特質,反而是在航行工作中的優勢。」
海洋採集工作相對於高壓的研究日常來說,是一種忙裡偷閒的節奏轉換。換上潛水裝備,縱身一躍,將自己完全沈浸在海中,只剩自己與周遭不斷升起的氣泡此起彼落;抑或是踏上甲板,航向大海,直到看不見陸地,手機訊號微弱的可憐為止,正式進入與世界隔離的真空狀態。「我想就是這樣與海的一來一往,使我始終著迷於海洋。」
長年致力於海洋生物研究、海洋教育推廣、以及海洋生態保育工作後,漸漸體會到無法僅以書面研究數據來告訴大眾要愛護海洋,更需要透過引導、教育及參與的方式,引起大眾和學生對海洋的興趣與好奇心,讓他們開始主動深掘並了解海洋。
印象非常深刻的水下復育是在潮境。 自從嚴格實施禁採禁捕後,短短幾年內便出現各種繽紛鮮豔的海洋生物,海龜及大型魚類也變成潮境的常客,可見禁採捕對海洋復育的成效是非常顯著的,也驚覺原來海洋其實是一個自我修復大師。只要適時移除外來入侵種,減少過多的人為破壞或影響,海洋就能在比我們想像中還要短的時間內,恢復原有的生機。水下復育工作是相當耗體力的工作,對女性難免有不少吃重困難之處,所幸有海科館潛水志工的協助,加上當地船家及潛水員對於生態的重視與相互配合,才能夠讓潮境的海洋充分展現自我修復的能力!海洋是孕育生命的起源,所言一點也不假。
畢業後曾因為求職過程不順利而陷入低潮,也不免將問題歸咎於性別,並對自己身為女性而感到不平與悲傷。至今回想起來也或許是當時能力及經驗上真的有所不足吧。工作機會反而是在調整心態,放開糾結的枷鎖後才自然到來。接下來就是抓住機會,並將過去當學生做研究的謹慎與認真態度應用在工作上,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情,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對我而言,其實男女的身體構造及條件生來就不同,所以性別平等並非追求天生的平等,而是追求能夠發揮優勢的機會平等,彼此互補有無,進而達到相互尊重。性別議題的爭議不僅發生在男性看待女性的視角,也取決於女性如何看待自己。若我們能先在個人意識上跳出性別的刻板印象,不要過度看重身為女性的天生條件,自此兩性的天生差異才能真正達成和解,我們也才能達成實質上的性別平等。
雖然從大學時期就專注研究造船、水中聲學,實際上卻未曾認識過海洋,直到麻省理工學院就學時期,在校園旁的查爾斯河,需要做船舶的相關測試與調研,及後續實地調查研究等,才算是真正見識到海洋的本貌。也從直接運用所學在實際環境驗證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深領會到海洋研究的魅力。
每一次的出海真的都非常耗時耗力,也很辛苦,但能最直接收穫海上的資訊與狀態。背後所要付出的辛勞卻鮮少為人訴說,最難忘的一次實驗計畫,是要藉由水下麥克風去測試海中聲音傳遞的損耗狀況,結果光是在船隻間投遞一段連接的纜繩就耗時3 個小時。聽起來再單純的實驗取材,實際執行上都需要經過非常多船隻及單位的協力,而海上的嚴苛環境也使得種種測試更為不易。所以我也不斷的提醒學生在撰寫實驗計畫書的時候必須盡可能的完善,因為到了現場任何小誤差或遺漏都會茲事體大。
性格低調不張揚的性格,卻不影響優秀事蹟的鋒芒四射,帶領水下聲學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台灣第一套自主發展的「先進聲納偵測距離預測系統」(ASORPS),不僅為國防科技與學術合作的成功範例,同時通過美國海軍實際評估及認可。這項媲美國際第一線的技術水準,透過全方位監控周遭海域環境來保護我們安全,更能支援海上戰術的規劃擬定。最佳海上守門員,名副其實。
回望一路走來,不論在求學或是職場上「我從來不認為我是女生,而是一個充滿韌性的人。」所以儘管遇到教授、同學或是職場上的挑戰和標籤,我也不會有所動搖,堅定自己的觀點。甚至時常給自己安慰,告訴自己「別人不欣賞你是因為你跟別人不一樣,但是我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時常與女同學及教會的姐妹分享「工學院的女生要有一個覺悟,要嘛這個就是我們的興趣,相信自己能做得很好;要嘛我們就不需要這麼辛苦。」在由單一性別的組成社群裡,不論男女都會遭受偏見和質疑,需要更費力去證明自己的能力與長處。期許還在掙扎的你們,去找到能夠支撐自己的信仰,正視自己的人生,不讓別人去定義,並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