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蛙
 

澤蛙 Fejervarya limmocharis
屬於赤蛙科(Ranidae)的中型蛙類,俗稱田蛙、澤陸蛙,閩南語俗稱田蛤仔、蛤仔,英名Rice field frog, Indian rice frog。雄蛙體長約4至5公分,雌蛙約5至6公分。頭部的長寬略為相等,吻端尖圓,上下唇有深色縱紋,鼓膜及顳褶明顯。背部的顏色和花紋多變,呈青灰色、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形成很好的保護色。兩眼之間具有深色V型橫斑,肩部有類似W形的斑紋。有些個體有金色的背中線,背中線寬窄不一。體側有一些延續自肩部的深色斑。背部皮膚有許多長短不一、排列不規則的棒狀膚褶,褶間有些小疣粒。體側及體後端有許多小圓疣,四肢背面也有小疣粒分布。腹部光滑,呈乳黃色。上臂具有橫紋,指端尖,掌突發達。後肢較短,也具有橫紋,股部內側具有許多白色的小顆粒突起。趾端尖,趾間有半蹼,有內外蹠突。雄蛙體型比雌蛙小,有一個單咽下鳴囊,但鳴囊中間有一個分隔,所以看起來像有一對咽下鳴囊。鳴囊的部分呈黑色,雌蛙沒有鳴囊,咽下呈白色。
本種分布於日本、中國、臺灣、東南亞、菲律賓、婆羅洲、孟加拉、印度、印尼等地,在臺灣棲息於平地以至中海拔的山區闊葉林、開墾地、溝渠、水池、草澤等靜水域,是臺灣最常見的一種蛙類,連都市的水池中都有,八斗子的樹林區和開墾地除冬季以外經常可見,在3到10月間繁殖期的夜晚,常可聽到其求偶的「嘓、嘓、嘓……」叫聲。澤蛙是平地都市常見的蛙類,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只要是有水有遮蔽的環境,都有可能見到們的蹤跡。牠們的叫聲響亮,時高時低;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連續數十個「嘓、嘓、蟈....」,但在兩隻對叫的時候,叫聲則變成「嘓嘓-嘓嘓-」或「嘓ㄎㄧ、嘓ㄎㄧ」,有時變成「ㄎㄧ嘓、ㄎㄧ嘓」,有互相較勁的意味,在下雨或剛下過雨的夜晚,澤蛙的鳴叫聲特別響亮持久。雌蛙一年可多次產卵,卵粒小,外包膠質,卵塊成一大片漂浮在水面上,發育後便沈到水底。每次產卵約700至1600粒。蝌蚪小型,背面呈橄欖綠色,有棕色斑,尾部細長,有深色細斑,尾長為體長的兩倍。口小,位於吻部下方,一個月內可以變態成小蛙。
參考資料:
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fejervarya_limnocharis.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BD%E8%9B%99
http://wagner.zo.ntu.edu.tw/multi-database/amph/a0014.htm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1/17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