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樹蛙
 

 

臺北樹蛙 Rhacophorus taipeianus
屬於樹蛙科(Rhacophoridae),英名Taipei tree frog。為中小型的樹蛙,雄蛙體長約3.5至4.8公分,雌蛙約4.1至5.6公分,頭長約等於頭寬,吻端尖圓。瞳孔水平狀,虹彩黃色。鼓膜不明顯,顳褶明顯。背部呈綠色,但會隨環境變成深褐色或淺綠色。有些個體有白色、黃色或藍色小斑點。腹側呈黃色,有些細小的褐色斑點。皮膚光滑沒有顆粒。腹部為白色帶黃色。前肢的背面為綠色,外側的白色皮瓣很明顯。指間有微蹼,指端吸盤呈黃色。後肢的背面呈綠色,外側的白色皮瓣也很明顯,股部內側呈黃色,並有許多褐色的小斑點。趾間蹼及趾端吸盤發達。雄蛙比雌蛙小,有單一咽下外鳴囊。
本種為臺灣特有種,分布於中部以北的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地,八斗子的樹林和草澤區在秋冬兩季經常可見,其他季節則看不到。為農委會公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大多居住在樹上或樹林底層,白天在隱蔽處休息,夜晚活動。繁殖時期雄蛙才會遷移到樹林附近的靜水域,並在水邊的草根、石縫或落葉底下挖洞鳴叫。洞的直徑約5公分,由於上覆有遮蔽物,所以不容易看到。牠們的繁殖期在山區比較長,約從10月到第二年的3月,平地一般是從12月到第二年的2月。牠們的壽命可達5年,每年會回到同一個生殖場所繁殖。雖然繁殖期長達半年,但雄蛙利用水池進行生殖活動的時間並不是同時,年長的雄蛙會較早來到水池邊挖洞鳴叫,而年輕的雄蛙則比較晚到達。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長而低沉,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一到兩個音節、低沉而緩慢的「呱──呱──」;形成合唱時,叫聲則變得比較急促,成為3到4個音節的「呱—呱—呱—呱-」。有時候尾音還會加上短促的「咯、咯、咯」,以增加變化及吸引力。在雌蛙接近的時候,雄蛙會發出連續多達10個音節以上的求偶叫聲;但當遭其他雄蛙闖入地盤時,則改為發出「嘎-」嘶啞的遭遇叫聲。由於雌蛙偏愛叫聲低沉、體型大的雄蛙,體型較小的雄蛙有時會捨棄挖洞鳴叫的求偶方式,偷偷爬進已獲得配對的其他雄蛙洞中,所以有時在一個洞中可以看到一隻雌蛙和幾隻雄蛙共同交配產卵的現象,這是比較弱勢的雄蛙(年輕、個體小或體能已耗盡的雄蛙)企圖獲得交配成功的一種策略。雌蛙一次產300至400粒卵,包在白色泡沫型的卵塊中。卵在一到兩星期後孵化成蝌蚪,此時洞變成暫時提供蝌蚪生活的小水池,待大雨來時再將這些小蝌蚪沖入水域裡。蝌蚪呈灰褐色,身體為橢圓形,尾巴細長,散佈著許多淺色的細點。在山區,由於水溫較低,臺北樹蛙的蝌蚪期可長達3個月以上,而小蛙也僅在每年的3至4月間出現。初變態的小蛙,體長僅約1.5公分,一年半以後可以長到4公分並達性成熟,這時又會回到小蛙離開的水域鳴叫求偶及產卵。
參考資料:
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rhacophorus_taipeianus.html
http://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380052
http://ecoeng.tesri.gov.tw/eemwiki/index.php/Rhacophorus_taipeianus_Liang_%E5%8F%B0%E5%8C%97%E6%A8%B9%E8%9B%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