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子的兩生類動物
 

根據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陸域生態監測成果彙整,民國98年至100年第一季之間,每一季(次)的調查在八斗子地區大約可觀察到2至8種兩生類,共約8至92隻次,數量相差很大。
調查結果皆因時間不同而有物種上的差異,曾觀察到的兩生類分別為黑眶蟾蜍、盤古蟾蜍、布氏樹蛙(白頷樹蛙)、面天樹蛙、小雨蛙、澤蛙、貢德氏赤蛙、長腳赤蛙、拉都希氏赤蛙、古氏赤蛙與臺北樹蛙合計11種。
根據調查顯示黑眶蟾蜍最為常見,拉都希氏赤蛙次之;長腳赤蛙、古氏赤蛙根據記錄被觀察次數則最少,其它7種大多經常可見。在此區的兩生類中面天樹蛙和臺北樹蛙為臺灣地區的特有種,臺北樹蛙也是三級保育類物種。
參考資料: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建計畫第二次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http://www.kunitech.com.tw/nmmst/download/r2-00.pdf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陸域生態監測成果彙整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us
屬於蟾蜍科(Bufonidae)的中型兩生類,俗稱癩蛤蟆,英名Spectacled toad。雄蛙體長約5至6公分,雌蛙5至8公分。其主要特徵就是自吻部開始有黑色的骨質脊棱,一直沿著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瞼並直達鼓膜上方,形成一個黑色的眼眶,因此稱為黑眶蟾蜍。鼓膜大而明顯,耳後腺呈長橢圓形。皮膚粗糙,除了頭部以外,全身佈滿大小不等的疣粒,背部中央有兩行縱向的大圓疣,疣端有黑棕色的角質刺。體色多變,常有不規則的斑紋,從黃棕色、黑褐色到灰黑色都有,有些個體有不規則的棕紅色花紋。前肢較細長,後肢則較粗短,均呈圓形,無蹼而僅有半蹼,指尖呈黑色。
本種分布於中國大陸的華東地區、臺灣、香港、東南亞、孟加拉、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地,棲息於全臺灣海拔500公尺以下的低山區和平地的農林、低地,城鎮內的校園、溝渠等地方,八斗子的樹林區經常可見。夜行性,白天大多躲在土洞及墻縫中休息,到晚上才出來尋找昆蟲為食,偶而也會吃蚯蚓。在受到驚嚇時,除了耳後腺會分泌出白色的毒液以外,全身的疣粒也會分泌出毒液以自衛,因此很少蛇類會捕食牠們。繁殖期在2至8月,此時會遷移到水邊,雄蟾鳴叫時鳴囊會鼓出並急速地發出高昂的「咯咯咯咯…」叫聲。雄性個體藉由靜坐鳴叫、主動擒抱任何靠近的個體及與已抱合的雄性個體進行打鬥等三種行為,爭奪稀少的交配機會。在觀察中82.6%的雌蟾蜍在靠近鳴叫者所在的水邊之前均已被抱合,表示雌蟾蜍並不能自主地藉由鳴聲特徵選擇第一個抱合對象,未抱合的雄蟾蜍是藉由激烈的打鬥行為來爭取交配機會。雌蟾一年僅產卵一次,大多在流水或靜水中產卵,每次可達數千顆,成串念珠狀,黑色的卵子包在長串透明的膠質中,一般可達8公尺以上。卵子在水中發育成蝌蚪,具有毒性,體色呈黃棕色,隨著成長而顏色逐漸變深,尾鰭色淺散有細紋,身體呈菱形,較少聚集成群,常會浮出水面。
蟾蜍的耳後腺及疣粒均藏有毒液,把這些白色乳液加工可製成名貴的中藥「蟾酥」,可用於解毒消腫等。另外蟾蜍自然蛻下的角質衣膜製成的「蟾衣」也可以當藥用。此外把黑眶蟾蜍除去內臟後加工製成的「乾蟾」也是中藥材的一種。
參考資料:
http://ecoeng.tesri.gov.tw/eemwiki/index.php/Bufo_melanostictus_Schneider,_%E9%BB%91%E7%9C%B6%E8%9F%BE%E8%9C%8D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7%9C%B6%E8%9F%BE%E8%9C%8D
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duttaphrynus_melanosticus.html

 

盤古蟾蜍 Bufo bankorensis
屬於蟾蜍科(Bufonidae)的大型兩生類,俗稱臺灣蟾蜍、中華大蟾蜍、癩蛤蟆,英名Central formosan toad, Taiwan Common Toad。體型肥胖,雄蛙體長不包括腳約6至10公分,雌蛙6至11公分。頭部沒有黑色骨質脊棱,吻端鈍圓,頭寬大於頭長,鼓膜顯著。耳後腺呈長橢圓形,外側為黑色。皮膚粗糙,佈滿腺性的瘤狀突起。體色多變,常有不規則的斑紋,從黃褐色、橘黃色、暗褐色到灰黑色都有,有些個體的體側有深色縱紋,從眼後沿耳後腺斜伸到腰部,有些個體還有背中線。前肢長而粗壯,指間無蹼。後肢粗短,趾間有半蹼。雄性比雌性略小,手掌內側隆起成婚姻墊,並有黑色婚刺。
本種為臺灣特有種,廣泛棲息於臺灣各地海拔3000公尺以下山區,經常出現在陸地較開闊的地方,例如闊葉林、草地、開墾地或住家附近,八斗子的樹林區偶爾可見。夜間常守候在步道、空地或路燈底下比較亮、昆蟲比較多的地方覓食,秋冬兩季繁殖時才會遷移到溪流或靜水池。雄蟾沒有鳴囊不會發出叫聲,只有在被其他雄蟾誤抱時,才會發出「勾、勾、勾」釋放叫聲。而在遭受攻擊時,常會本能地鼓起胸部撐起四肢,裝出雄壯威武的模樣,並發出「勾、勾」的聲音,這是牠們的防衛姿勢。如果恐嚇無效,牠們會馬上爬走或者攤在地上裝死,最後才會從耳後腺噴出毒液。其毒性不弱,曾有人誤食而致心臟病變死亡。蝌蚪黑色,喜歡聚成黑鴉鴉地一大片。由於牠們有毒,聚在一起可以讓誤食牠們的動物加深印象並心生警惕,以後就不敢碰牠們了。
參考資料:
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bufo_bankorensis.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B%A4%E5%8F%A4%E8%9F%BE%E8%9C%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