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植物的生態
 

海濱植物的生態(以石板菜為例)
生長在海濱的植物,雖然面對浩瀚無垠的大海,卻經常苦嘆無水可用,這是因為海水帶有高濃度的鹽分,就像人不能喝海水來解渴一樣,為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而精神錯亂,接著死亡,一般陸生的植物也無法吸收海水。由於植物根部吸收水分主要靠擴散作用,當細胞液的溶質濃度大於土壤溶液時,土壤溶液的水分子就會擴散到根內。反之,在外界環境鹽分高於細胞液時,植物不但無法吸收外界水分,反而會脫水萎凋而造成「生理乾旱」,因此海濱植物大多具有耐旱抗鹽的特殊本領。例如:大多海濱植物的葉片會加厚成肉質狀,用來貯藏水分;還會覆蓋細毛以減少水分蒸散;有的海濱植物的根部會像仙人掌一樣垂直的深入沙中,以吸收地下水,或廣泛分布於地表,以攔截雨水;而生長在高鹽環境的植物,通常也發展出兩種生理機制來抵抗鹽害,一是拒鹽,即儘量不讓鹽分進入體內;二是泌鹽,可將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海濱植物由於個個身懷絕技,才能適應惡劣的濱海環境。
  要欣賞海濱植物,最好的季節是在春光明媚的四月,走一趟北海岸、八斗子或遊一回東北角,不需要特別留意,就在浪濤拍岸的岩壁上、不起眼的石縫中,石板菜金黃色的星芒花瓣,映著湛藍的海水,不畏驕陽、不怕風雨,以這身亮麗的新裝,正式宣告春天的到來。
  石板菜又名臺灣佛甲草,生長在海邊的岩縫或石礫地,是典型的海濱植物。由於濱海岩岸日照強烈、風強、多鹽霧(從海上吹來的風攜帶著極高的水氣,如霧一般,但在霧滴中溶有高量鹽分,故稱鹽霧),且常呈乾旱狀態,所以生長在這裡的植物,大多發展出特殊的構造以適應環境。石板菜以矮小的植株(約10至15公分高),低伏在石縫中來避風,其肥厚、肉質而多汁的莖葉,不但可以用來貯藏水分,且能抵抗鹽害;如果我們用顯微鏡仔細觀察它的葉子的構造,更可以發現單位葉面積裡的氣孔數量很少而且很小,氣孔還深陷在葉肉中,使水分不易散失;加上它那散佈廣泛、橫向發展的根系,能迅速在降雨時吸收水分,如此既開源、又節流、擅長水分管理的石板菜,是它們不但能夠在岩縫中討生活,而且還能成為優勢族群的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
http://www.ytlee.org.tw/publish/find/vshow.asp?qry=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