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科(Moraceae)植物是台灣低海拔次生林及闊葉林的優勢種,大眾所熟悉的榕樹及桑樹就是屬於桑科的植物,另外像雀榕、稜果榕、牛乳榕及島榕也是幾種非常常見的桑科榕屬 (Ficus) 木本植物,這幾種植物的特徵亦非常相近,全株均具有乳汁,所結的隱頭果又稱「山無花果」,與一般乾燥食用的無花果非常相近,只是體積小了很多,多半不能食用,不過卻是許多低海拔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
榕屬植物的隱頭果經常有榕果小蜂或寄生蜂寄生其中,具有榕小孔。榕果小蜂又稱為無花果小蜂,當雌蜂遇到雌花時,因為雌花的花柱太長,雌蜂不易產卵,傳粉後便會死亡。如果遇到的是雄株,隱花花序中有蟲癭花及雄花,花柱都不長,雌蜂便會在蟲癭花上產卵。卵孵化之後,幼蟲以蟲癭花為食物,雄蜂會先羽化,趕在雌蜂羽化前去交配,交配2至3次以後,雄蜂便會死亡。等到雌蜂羽化以後要鑽出隱花果時,雄花恰好成熟產生花粉,雌蜂便沾滿花粉的離開隱花果。
榕屬植物中的榕樹、雀榕等均為纏勒植物,具有「食樹大王」、「霸王」、「絞殺」等特性,是一種熱帶植物的特徵。纏勒現象是在鳥類或哺乳類吃食榕屬植物的果實以後,由於種子沒辦法消化,會隨著糞便排出。如果糞便缸海被排遺在樹幹的分叉或樹洞裡,而且沒有被風雨沖刷掉,就可以藉著堆積的塵土和鳥糞的營養而萌芽、生長。榕屬植物的種子如果沒有經過哺乳類或鳥類的消化,其發芽率就會很低,這原因可能是哺乳類或鳥類的消化液會把抑制發芽的物質和種皮除掉,同時糞便的營養可以給種子利用,因而提高發芽率。在八斗子地區,經常可以看到各種階段的纏勒現象,如棕櫚科植物樹上、鬚根的縫隙、枝幹的樹洞、樹枝分枝處、樹皮的縫隙、圍牆屋頂等等,最後會使得附著的樹木死亡或牆壁倒塌。
近幾年來,臺灣本島各地的熱帶和亞熱帶樹木遭受褐根病侵害,枯死情事相當嚴重,由其是校園和公園裡、馬路旁的榕樹和樟樹,在短期間內發生全株性黃化及不正常大量落葉的現象,繼之枯萎,部分縣市的校園裡感染率甚至超過4成。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指出,褐根病不僅致死率在所有的植物病蟲害中排名第一,而且傳染力很強,最可怕的是一般用「阻絕法」和「煙燻法」等方式防治,將褐根病的病原菌從土壤中完全消滅,結果雖然病除但植株也常枯死,留下老樹未能救活的遺撼。近年來,有一些學者專家研究利用生物製劑來防治褐根病,選擇「應用微生物」的多樣性功能來做為生態環境的改造。選用多種乳酸菌、放線菌及光合成菌等,依照不同的處理目的而調配不同比例的配方,以進行生物防治,成效較為良好。
參考資料:
http://trdc.kta.kh.edu.tw/ktaeec/eco_kc/naturepark_html/tkmontain001.htm
http://tpbg.tfri.gov.tw/Portals/plants_book/plants_2_5_23.php
http://www.dsbc.com.tw/20100712.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