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深鰕虎 Bathygobius fuscus
 

屬於鰕虎科(Gobiidae),俗稱黑深鰕虎、黑鰕虎、黑深海鰕虎,閩南語俗稱狗甘仔、九萬,中國大陸稱深鰕虎魚,英名Dusky frillgoby, Common frill-fin goby。體長約可達12公分,頭頂、鰓蓋與臉頰均裸露無鱗片,身體大都呈淺黃褐色至褐色,有些個體呈橄欖褐色或灰白色,各鱗片有時具有一淡青色的細點在體側依鱗片排成縱紋,頭部具有許多灰黑色、藍色或白色的細點,頸部、體側到尾柄的末端具有5至6條暗褐色的雲斑狀橫帶,側面具有一列大小不一的深色斑紋。胸鰭大而圓,具有3枚游離的鰭條,且各有2至3條分支,左右腹鰭癒合成吸盤。成魚的兩個背鰭上緣呈深黃色至白色,下方呈黑色,第二背鰭、胸鰭與尾鰭上具有許多淡色的細點,第一背鰭具2至3行暗褐至黑褐色縱帶,第二背鰭、胸鰭和尾鰭具節狀紋。雄魚的體色較深,頭部較大且唇部較厚,體型粗壯,第二背鰭及臀鰭後方比較延長,雌魚的頭部比較尖而小,腹部膨脹呈白色。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暖海域,約在南北緯各30度以內,臺灣各地岩礁海岸的數量都很多,八斗子周邊的潮池中數量很多。大都棲息於岩礁海岸的潮間帶,也會經由半鹹水的河口進入溪流。日行性,主要以小型底棲及穴居無脊椎動物、底質砂石表面附生的藻類及有機物為食,如扁跳蝦和石蓴,也會同類相殘。體型雖小,但仍可食用。
鰕虎科的魚類種類很多,臺灣地區至2012年已知有245種。其體型都很小,體長大約都在10公分以內。頭部略為側扁,背鰭有2枚,腹鰭大都癒合成一個吸盤,可吸附在石頭上,以免被水流沖走。牠們大都屬於底棲性的魚類,廣泛棲息在海域和淡水區的各種不同棲所裡,有些種類的棲所相當特別,有的只居住在分枝狀的珊瑚叢間,也有的只居住在海鞭或珊瑚上,而有的和槍蝦共生。其食性大都屬於肉食性,以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為食。本科有許多種類具有觀賞價值,會被熱帶魚業者捕撈販售。在臺灣各地的溪流裡面也有很多閩南語俗稱狗甘仔、九萬的鰕虎科魚類,早年常被人們以電魚的方式捕撈食用。閩南語俗稱吻仔魚的仔稚魚大多是河海洄游的小鰕虎魚,曾經是臺灣河口地區的主要魚獲,近年來也因為過度捕撈、河川汙染和攔砂壩的大量興建而逐漸變少了。

參考資料: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724
http://life.nthu.edu.tw/~labtcs/HKL2001/paper/paper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