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科的魚類
 

鯔科的魚類身體延長呈圓柱狀,背部呈棕褐色至灰黑色,腹部呈銀白色,2枚背鰭分離,鰓耙細長,可以過濾泥沙中的有機物作為食物,有些則以藻類、浮游生物、昆蟲和魚卵等為食。牠們在全世界共約有70餘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熱帶及溫帶海域,其中每年冬至前後10天左右會由北方洄游至臺灣海峽南部產卵的烏魚,其魚卵甚多,可曬乾製成名貴的烏魚子供食用。鯔魚類雖然產於海中,但對鹽度的適應範圍很廣,在海水、鹹淡水中都能夠正常生活,有些種類能完全適應淡水的生活,是沿海海水養殖和鹹淡水池塘養殖的主要魚類,臺灣地區近幾十年來已有大量的人工養殖,閩南語俗稱烏仔魚。鯔科的幼魚外形很像,鑑定不易,可由胸鰭基部的顏色作簡單的判斷。

大鱗龜鮻 Chelon macrolepis
屬於鯔科(Mugilidae),舊稱大鱗鯔,俗稱大鱗鮻、烏魚,閩南語俗稱豆仔魚、烏仔魚、烏仔、粗鱗烏(澎湖)。在潮池中以體長3至10公分者較為常見,身體呈紡錘形,前方圓而後方側扁,背部呈灰黑色,至側面逐漸轉為白色,胸鰭呈淡黃色,基部為金黃色且帶藍黑色(近似種前鱗龜鮻的胸鰭為橄欖綠至暗色,胸鰭基部無色),腹鰭呈白色,尾鰭呈暗藍色,鑲有黑邊。眼球的虹膜帶有一圈金黃色的環。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水域,臺灣在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等地海域均常見,在八斗子附近的潮池中經常可見。幼魚常見成群於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等地覓食,啃食岩石上的微細藻類或濾食水面的有機碎屑,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常常會跳離開水面以避敵,成魚為臺灣常見的漁獲之一。

參考資料: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gen=Chelon&spe=macrolepis

前鱗龜鮻 Chelon affinis
屬於鯔科(Mugilidae),舊稱前鱗鯔,俗稱前鱗鮻、烏魚,閩南語俗稱豆仔魚、烏仔魚、烏仔。體長可達30公分,但在潮池中以體長3至10公分者較為常見。身體呈紡錘形,前方圓而後方側扁,背部中線有隆脊(近似種大鱗龜鮻的背部中線無隆脊)。背部呈暗褐色,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除腹鰭為白色外,各鰭為橄欖綠至暗色。胸鰭基部無色(近似種大鱗龜鮻的胸鰭呈淡黃色,基部為金黃色且帶藍黑色)。
本種廣泛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水域,臺灣除了東部以外,棲息在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等多種環境,在八斗子周邊的潮池中數量很多,但成魚的產量不多。

參考資料: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gen=Chelon&spe=affi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