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
 

海參又叫海黃瓜或海噀,在臺灣地區至2012年為止已知有40種,其中只有10種比較常見。牠們和其他的棘皮動物都分布的很廣,無論是沙底、泥底、岩底、深海或者是潮間帶都可以看到。海參的身體大都柔軟,行動緩慢,因此為了避免敵害,有些種類就具有特殊的自割本領。例如海參科的海參受到刺激的時候,常會由肛門排出一種很黏的白色細絲,用來纏住獵食者,而且這種黏絲也有異味,可以干擾獵食者。部分內臟更含有海參毒素,一但誤食會中毒,嚴重時甚至會癱瘓,接觸到眼睛也可能造成失明。大多數的海參為夜行性,白天躲在岩縫或沙礫中,通常只伸出觸手捕捉食物,因此要搜尋岩縫、翻動石頭或挖掘沙礫才能找到牠們。臺灣產的海參中,肌肉厚且堅實的種類除了黑刺星海星以外都是稀有種,有些可以食用種類體壁肌肉又不夠厚,因此在市場上可以買到的食用海參幾乎都是進口的,價格也不便宜,而且都是已經去除內臟,清理乾淨的體壁。

黑刺星海參 Holothuria cinerascens
屬於海參科(Holothuriidae),英名Ashy sea cucumber。身體富有彈性,粗胖肥短,略呈紡錘形,體長大多介於10至15公分之間,身體表面呈橘紅色、紅褐色至黑褐色,背上密生許多小疣足,疣足之間具有黑色的斑紋,腹部的管足很發達,呈棕褐色,排成3列,觸手介於樹狀和盾狀之間,一共有20隻。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紅海和夏威夷海域,大都匿居在岩礁海岸低潮線至水深2公尺附近的淺海岩縫中,以觸手黏附海藻的碎片和珊瑚沙為食,臺灣地區以東北角、東部海岸、恆春半島和小琉球等地的數量較多,八斗子的北側和東側海岸經常可見。雌雄異體,行體外受精,生殖季在食物最豐富的4至6月間。其體壁肌肉肥厚,是臺灣地區常見的海參中最好吃的一種,會被一些當地人採集食用。

參考資料:http://digimuse.nmns.edu.tw/DigiMuse/NewModule.aspx?ObjectId=0b000001800322ec&ParentID=0b000001800322ec

非洲異瓜參 Afrocucumis africana
屬於硬瓜參科(Sclerodactylidae),英名Sea cucumber。身體很小,長度僅約2至5公分,寬約0.5至1公分,呈紫褐色至黑灰色,管足兩兩排列成5縱區,觸手呈樹枝狀分枝,共有20隻,遇到危險或退潮時會縮入體內。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大都棲息於岩礁海岸的低潮帶至2公尺深的淺海中,臺灣以東北角、東部、墾丁和小琉球等地較為常見,其他地區偶爾可見,八斗子的北側海岸偶爾可見,東側海岸(長潭里和望海巷)的數量較多。牠們大都匿居在岩石的縫隙中,以管足黏附岩壁,在漲潮時伸出觸手黏食浮游生物和海藻碎片。生殖季節在春天的3至4月,惟大都以橫向斷裂的無性生殖方式繁殖。

參考資料:http://digimuse.nmns.edu.tw/DigiMuse/NewModule.aspx?ObjectId=0b0000018003231e&ParentID=0b000001800323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