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膽
 

海膽是人們熟悉的海洋生物,種類也有不少,截至2012年為止,臺灣地區已知的海膽一共有62種,大都為雜食性,以海藻及有機碎屑為主食。牠們的身體表面具有許多細長的鉗狀「叉棘」,可以用來清潔體表及捕捉食物。位於腹面中央的口器相當發達,具有5枚尖銳的牙齒,組合在一起,稱之為「亞里士多德燈籠」。海膽類以刺棘和管足來活動,管足具有小而有力的吸盤,可以吸住岩石和海藻;刺棘不但可以用來禦敵,而且可以輔助運動、挖掘洞穴和協助獲取食物。有些海膽的刺棘更具有毒性,如俗稱魔鬼海膽的刺冠海膽。因此,在海邊活動或潛水時,要特別注意這些帶有細常尖刺的動物,萬一不幸被刺中毒,可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和敷傷口,也可以注射0.25至0.5%的普魯卡因(Procain)作局部止痛和解毒。不過因為牠們的刺棘大多具有倒鉤,所以很難拔除,只能留在體內等待慢慢被分解吸收,或者是傷口潰爛細刺隨膿液流出以後,才能逐漸減緩痛苦。棲住在岩礁海岸和淺海裡的海膽除了躲在岩縫中,以免被大浪沖走或天敵捕食以外,有些種類還可以分泌酸液加上用刺棘和口器在岩礁上挖洞,使得低潮線附近的岩石千瘡百孔,像「蜂窩岩」一樣。
由於海膽在珊瑚礁海域中扮演控制海藻的數量,可以避免珊瑚被大量生長的海藻所覆蓋。因此,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後壁湖率先成立保護區,除放流幼小的馬糞海膽之外更全面禁捕,到民國101年時,海底已經是密密麻麻的海膽了!此外,澎湖縣政府為避免海膽資源耗竭,於民國96年底頒布了「禁捕令」,規定:「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開放,准予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的大海膽,其餘時間一律禁採,違者處台幣3萬元罰鍰。」
在基隆以至東北角海岸,馬糞海膽、紫海膽及口鰓海膽等具有大型生殖腺的海膽在過去數量相當豐富,只因人為過度的採捕造成目前數量稀少。而在嚴重過漁的海域,海膽的密度大約是受保護海域的20倍,其原因為人類的漁撈行為使得他們的主要掠食者(某些魚類)數量減少所致。

參考資料:
http://travel.bizph.com/viewtopic.php?f=76&t=741

梅氏長海膽 Echinometra mathaei
屬於長毒膽科(Echinometridae),俗稱猪槽海膽、番仔膽,英名Mathae's urchin,體殼呈長橢圓形,長約4至6公分,長寬比約1.4。其刺棘粗硬,呈乳白色、淡棕色、綠褐色、褐色、紅棕色或紫褐色,變化很大,且胚胎發生的過程也不儘相同,因此可能會被分為4種不同的種類。也有學者將紫黑色的長海膽獨立為一種E. oblonga。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棲住在潮間帶下部至5公尺深的淺海中,為臺灣地區岩礁海岸低潮線附近數量最多的一種海膽,在有些珊瑚礁地區的密度可以達到每一平方公尺有10隻以上,八斗子東側和北側海岸的低潮線附近至淺海中數量很多。產卵期在夏季。其刺棘與管足是否具有毒腺尚無定論。牠們會分泌一些新陳代謝所排放出來的碳酸軟化洞穴壁,加上刺棘和口器的挖鑿,鑽洞住在裡面以禦敵,常常將礁石鑿的千瘡百孔。隨著身體的成長,牠們的洞穴會愈來愈大,但大多在自己所挖掘的洞穴中活動,因此可以說是有一個固定的「家」,而牠們就躲在家中以管足黏附漂流來的海藻碎片為食。被梅氏長海膽鑿得千瘡百孔的礁石如果隨著地殼上升而露出海面,往往可以形成「蜂窩岩」的特殊景觀。

參考資料:
http://digimuse.nmns.edu.tw/DigiMuse/NewModule.aspx?ObjectId=0b0000018003224c&ParentID=0b0000018003224c

白棘三列海膽 Tripneustes gratilla
屬於毒棘海膽科(Toxopneustidae),俗稱花膽、馬糞海膽,英名Cake urchin, Collector urchin。體殼略呈半球形,直徑約5至12公分,表皮大都呈紫色,少數呈白色。大刺棘細而短,末端較鈍,不易傷人,與管足皆呈白色、橘紅色、藍黑色或黑褐色,變化很大,形成一種保護色。此外,牠們還會用吸附力強大的管足將海藻、碎木片或垃圾黏附在身上,把自己偽裝起來以減少被天敵發現的機會。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及南北半球的暖溫帶海域,大多棲息在大潮池和10公尺以內的淺海中,以海藻和海草為食,繁殖期主要在夏季。其生殖腺肥大,味道鮮美猶如蟹黃,日本人稱之為「雲丹」,視之為高級海鮮,是握壽司裡的珍品,因此有不少人到海邊或潛水採集販售,大多出口到日本,因此西元2000年前後牠們的數量就越來越少了。八斗子東側和北側海岸的大潮池和淺海中偶爾可見。

參考資料:
http://digimuse.nmns.edu.tw/DigiMuse/NewModule.aspx?ObjectId=0b0000018003225b&ParentID=0b0000018003225b

刺冠海膽 Diadema setosum
屬於冠海膽科(Diadematidae),俗稱魔鬼海膽、海鬚、海針,日本稱為岩隱子,英名Setose urchin。體殼徑約5至10公分,刺棘的長短、粗細皆不一,最長可達20公分以上,呈黑色或白色,中空內有毒液,刺入人體後易折斷留在體內,不易拔出且會有劇。反口面(背部)中央有一個很像眼睛的圓形橘黃色的肛乳突,肛門就開口在橘黃色亮圈的中央,以利將排泄物排放得高一點、遠一點,避免被細長的棘刺給卡住。肛乳突有5個白點和許多小藍點環繞,相當醒目,可以說是一種警戒色。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及南半球的暖溫帶海域,大都棲息於沙質底的岩礁海岸的大潮池至淺海中,經常可見,八斗子東側和北側海岸也經常可見。牠們白天大多匿居在岩洞裡,晚上才出來覓食,以銳利的牙齒刮食海藻。生殖季在夏天,有群聚的現象。

參考資料:
http://digimuse.nmns.edu.tw/DigiMuse/NewModule.aspx?ObjectId=0b0000018003226f&ParentID=0b000001800322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