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
 

牡蠣科的貝類大多固著在岩石上生長,體內具有肥大的生殖腺,因此體型較大者常被人們撬開取肉食用,甚至生食,稱為生蠔。在臺灣西部沿海、河口和澎湖的內灣有許多養殖的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以前誤為長牡蠣或大牡蠣Crassostrea gigas)更是臺灣地區多年來產量最大的水產養殖生物,年產量約3000噸,產值約新台幣30幾億元。牡蠣加雞蛋、青菜和太白粉所煎成的「蚵仔煎」更是臺灣著名的小吃。在春夏之間的生殖季節中,牠們可以排放出數以千萬計的精子或卵在體外受精。漂浮在海水中的受精卵發育成幼蟲以後,如果遇到適合的基底就會固著下來,變態發育成幼貝,以濾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成長,約一年之後即可成熟。
多年來臺灣本島俗稱岩蚵的牡蠣一直被認為是黑齒牡蠣Saccostrea mordax,但經水產試驗所以DNA技術研究比對,證實應該是僧帽牡蠣 Saccostrea cucullata才對,而真正的黑齒牡蠣在該所的調查中只發現分布在澎湖和綠島;臺灣地區所產的Saccostrea屬牡蠣至少有10種之多,而不是過去所認為的只有2種。

參考資料: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1983

僧帽牡蠣 Saccostrea cucullata
屬於牡蠣科(Ostreidae),俗稱岩蚵、石蚵,英名Natal rock oyster。貝殼長約可達5公分,表面呈灰色,形狀不規則,以左邊的殼固著在岩石上,右殼呈蓋狀,蓋在左殼上,比右殼大,殼表呈紫褐色、黃褐色至黑色,具有粗的放射肋,生長鱗常磨損而不明顯,殼緣呈紫黑色波浪狀,形如牙齒,相當銳利,在海邊活動時要小心不要碰觸到牠們以避免受傷。貝殼內緣為乳白色的珍珠質,沒有刻紋殼表,韌帶區明顯,絞齒處黃棕色,閉殼肌痕呈深紫色,長圓形,大約位於貝殼的中間偏右下方處。
本種分布於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非洲沿岸、地中海和紅海,固著生長在岩礁海岸、堤防與消波塊的潮間帶中部,臺灣各地的數量很多,八斗子周邊海岸也很多。較大的個體常被撬開取肉食用。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3%A7%E5%B8%BD%E7%89%A1%E8%9B%8E
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shellpic_T.php?science_no=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