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蟹
 

寄居蟹在分類上屬於十腳目的異尾類,可分為3個科,臺灣地區在2012年已知約有135種。其腹部大都柔軟,所以要尋找適當大小的螺殼居住,以保護腹部不被魚類啄食,所以寄居蟹的英文名稱hermit crab,裡面的hermit就是隱士的意思,也就是說寄居蟹像是隱居的蟹類,大多躲藏在螺殼裡面。每一種寄居蟹都有牠們比較偏愛的螺殼種類、大小和形狀,以利和牠們的身體緊密結合,獲得最好的保護效果,因此牠們有時候就會為了搶奪適當的螺殼而打架。如果人們為了好玩或者是要當作紀念品而把中型和大型的螺殼撿走,以致於海邊缺乏這些螺殼,一些中大型的寄居蟹就會受到影響而無法長大,最後只剩下一些小貝殼給一些體型較小的寄居蟹居住,或者只好被迫住在養樂多的罐子或者是各式各樣的瓶蓋內,運氣好的話還有很少人會撿起來當紀念品的非洲大蝸牛的殼可以住。此外,除了陸寄居蟹類及大型的真寄居蟹類大都為夜行性之外,其他小型的寄居蟹幾乎不管白天和晚上都會到處活動覓食,牠們大多是雜食性,幾乎什麼東西都吃,可以說是海裡和海邊的清道夫,還間接負有傳播海濱植物種子的責任,在海洋生態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更是一個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指標,因此也不要任意捕捉牠們來當作釣餌或寵物飼養。陸寄居蟹類已經適應了陸地的環境,平時都生活在海邊的樹林裡,只有在繁殖的時候才回到海裡交配、產卵,許多大型的種類因為數量比較少,在日本都已經被列為天然紀念物而受到保護,然而在臺灣的海邊風景區或觀光漁港卻仍有人在販售給遊客當寵物飼養。有些潮間帶的小型寄居蟹還有成群聚集的現象,少者數十隻,多的話可以有上千隻,其原因可能是為了求偶交配。

參考資料:
http://web.nchu.edu.tw/~htshih/hermit/calcinus.htm
http://www.tonycoenobita.com/species_perlatus_ch.htm

綠色細螯寄居蟹 Clibanarius virescens
屬於活額寄居蟹科(Diogenidae),又稱為藍色細螯寄居蟹,閩南語俗稱寄生仔,英名Yellow-footed hermit crab, Black hermit crab。體型小,頭胸甲長大多介於0.4至1公分之間,呈灰綠至紫褐色,並散生著許多淡色的小點及細紋。眼柄呈藍灰色至橄欖綠色,靠近眼球處有一圈白色的環紋,第二觸角呈藍灰色,左右螯腳形狀大小相同,上面有一些黃色的小點、棘刺及長毛,第二和第三胸腳呈藍灰色至橄欖綠色,指節的前後兩端呈黃色,中間呈橄欖綠色。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棲息在岩礁海岸的潮間帶至淺海中,臺灣各地岩礁海岸經常可見,在八斗子周邊海岸是數量最多的一種寄居蟹,有些潮池裡每一平方公尺就有好幾十隻之多,推測其原因,有可能是跟中型和大型的螺殼和寄居蟹常被人們撿走,以致於海邊大多只剩下一些小貝殼給這種體型較小的寄居蟹居住之故,而且這種體色不鮮豔的寄居蟹也比較少有人抓回家養。

參考資料:
http://web.nchu.edu.tw/~htshih/hermit/list_hc/Cl_vires.htm
http://www.flickr.com/photos/wildsingapore/2787226326/
http://www.ozcoasts.gov.au/indicators/hermit_crabs.jsp

隱伏硬殼寄居蟹 Calcinus latens
屬於活額寄居蟹科(Diogenidae),又稱為隱白硬殼寄居蟹,英名Hidden hermit crab。體型中等,頭胸甲長大多在0.4至1.2公分之間,身體大致呈灰黑色至橄欖綠色,帶有白點,眼柄呈淡紫色至粉紅色,眼球為黑色底上具有一些小白點,第一觸角鞭呈橘紅色,觸角柄為藍色及黑色相間,第二觸角鞭呈橘黃色。左螯腳比右螯腳大,指部及附近呈白色,其餘逐漸轉變成灰黑色,第二和第三胸腳的長節和腕節呈橄欖綠色,前節的前三分之二呈淡紫色,後三分之一呈淡綠色,指節後半段呈紫褐色,前半段呈白色。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棲息在岩礁海岸的潮間帶至淺海中,喜歡寄居在芋螺類的貝殼裡,也會使用蜑螺、鐘螺、岩螺、麥螺、筆螺、蟹守螺等多種貝殼較為厚重的螺類,抱卵期在5月,在臺灣的珊瑚礁海岸數量很多,八斗子附近的海邊經常可見。

參考資料:
http://web.nchu.edu.tw/~htshih/hermit/calcinus.htm

光掌硬殼寄居蟹 Calcinus laevimanus
屬於活額寄居蟹科(Diogenidae),又稱為光螯硬殼寄居蟹,英名Left-handed hermit crab。體型中等,頭胸甲長大多在0.5至1.3公分之間,身體呈淡橄欖綠色至灰黑色,眼柄後段淡藍色,前段橘色至黃棕色,角膜(眼球)大都呈淡藍色,第一和第二觸角鞭均為橙色,觸角柄藍色。左螯腳比右螯腳大很多,指部及前半部白色,其餘為黑褐色,是最明顯的特徵。第2、3胸腳呈棕色至褐色,有一些稀疏的剛毛和一條深色的縱紋,指端呈白色,且有黑色的細環帶及一個小點。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棲息在岩礁海岸的潮間帶上部,在臺灣南部的珊瑚礁相當常見,八斗子附近的海邊偶爾可見。牠們經常會離開水面曝露在空氣中,動作很快,當翻開石頭的時候,常常會很快的逃跑消失或跌落到水裡。由於牠們左邊的螯腳很大,所以經常住在像蜑螺一類殼口比較寬大的貝殼中。

參考資料:
http://web.nchu.edu.tw/~htshih/hermit/calcinus.htm
http://www.peteducation.com/article.cfm?c=16+2158+2213&aid=2104

灰白陸寄居蟹 Coenobita rugosus
屬於陸寄居蟹科(Coenobitidae),俗稱波紋陸寄居蟹、皺紋陸寄居蟹、哭陸寄居蟹、夜捕,英名Wrinkled land hermit crab, Crying land hermit crab, Tawny hermit crab。體型中等大小,頭胸甲長大多在1至2公分之間,身體呈黃棕色、黑褐色、紅褐色等變化很大,散生許多短毛和淺色的顆粒,第二觸角後方的頭胸甲兩側有兩條黑色的條紋,有些個體的背部有一個圓形的深色斑紋。眼球略呈扁平四方形,眼柄為白色至黃棕色,較大的個體在眼柄的底部具有黑褐色的斑紋,有些個體在螯腳與第二和第三胸腳的背面具有比較深色的大型斑紋。左螯腳比右螯腳大很多,其上密生小顆粒與短毛,在靠近背側內緣處具有一列7齒左右的斜向顆粒,是牠們的發音器,可以磨擦發出類似哭叫的聲音,因此俗稱哭陸寄居蟹。右側第三胸腳的指節寬扁,左側第三胸腳前兩節的外側面及背面均扁平,前節的上面與外側呈直角狀。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的岩礁海岸,常棲息在海岸附近比較潮濕的固定地點,在八斗子周邊的海岸地區偶爾可見。牠們大多在夜間外出活動覓食,以果實為主食,為雜食性,喜歡寄居在鐘螺、蜑螺、蠑螺、珠螺、蛙螺等厚重的螺殼內,抱卵期在夏季的6至8月。

參考資料:
http://digimuse.nmns.edu.tw/DigiMuse/NewModule.aspx?ObjectId=0b00000181e2d18e&ParentID=0b00000181e2d18e&Domin=z&Field=ar
http://www.tonycoenobita.com/species_rugosus2.htm
http://qiito.com/place/4186-dongsha-atoll-marine-national-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