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鳶
 

 

黑鳶 Milvus migrans formosanus
屬於鷹科科(Accipitridae),俗稱老鷹、老鳶、老雕、麻鷹、黑耳鷹、黑耳鳶、雞屎鷹,閩南語俗稱來葉、厲翼,英名Black Kite。體長約58至69公分,翼長約157至162公分,重量可達1.2公斤。身體呈深褐色,羽緣淡褐色。頭部、腹面有淡褐色縱斑。飛行時,雙翼狹長,翼下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的白斑,尾羽略長,有不明顯之淡褐色橫斑,尾巴呈淺叉型。虹膜呈棕色;嘴為灰色;蠟膜呈黃色;腳為黃色。叫聲為很長的嘯聲。
本種分布於亞洲、非洲及印度全年皆有黑鳶出現,而歐洲及澳大利亞只限每年的候鳥季節才會出現,棲息海岸、河口、湖泊、港口等地帶,全臺灣估計大約只剩下200隻,為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在八斗子的海邊和漁港偶爾可見。常利用熱氣流高飛,盤旋飛行,尋找食物,常會三五成群或大群集在一起,以腐物及死魚為食,偶爾會直接抓取小魚或樹上和空中的小蟲來吃。黑鳶的覓食策略大都以空中巡弋,待發現食物後再緩降抓取,偶爾牠們會向已取得食物的同伴或黃頭鷺、小白鷺俯衝,待對方的食物掉落時,於空中或地面、水面再抓取食物。繁殖期大多為1至4月,求偶時會表演花式飛行,有獨特的「撥風羽」能穩定氣流消除亂流。巢穴很大,以樹枝築在樹上,中央墊以柔軟的紙、布、手套、內褲、胸罩、塑膠袋、鋁箔包等人類生產的物品。在非繁殖期間會飛往固定的聚集區進行特有的黃昏聚集儀式,如基隆港在10月至次年的1月份常可以看到10至16隻的黑鳶同時出現。這幾十年來,都市的高樓普遍用玻璃帷幕外牆,玻璃反映著藍色的天空,黑鳶無法分辨,因此會撞上玻璃受傷甚至死亡。在農業社會時期,河谷、山崖、港邊或平常人家的養雞場,都可以看見老鷹在天空翱翔,中老年人的記憶裡現在還存留著母雞帶小雞和老鷹搏命的場面呢!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9%B8%A2
http://210.240.30.1/~black/index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