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菊珊瑚
 

屬於菊珊瑚科(Faviidae),俗稱咾咕蔥,英名Star coral。群體呈棕色至黃褐色,形狀多變,呈表覆形、半球形或團塊形,表面有時候會有柱狀的突起。珊瑚石直徑約0.8至1.3公分,緊緊的跟鄰近的珊瑚石互相連接,其間無凹溝,呈現出不規則的蜂窩狀,中央凹入,輻射狀的肋片平均分布。本屬珊瑚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生長在大型潮池以至淺海中,臺灣在各地的珊瑚礁海岸潮間帶中偶爾可見,在八斗子的大坪的大潮池裡有少數幾個群體生長。

大多石珊瑚的骨骼是白色的,而活體組織則是透明無色的。石珊瑚的色彩來自共生的蟲黃藻,假如共生關係被破壞,石珊瑚便會白化。當遇到環境及氣候的異常變化時,如海水溫度升高到超過28℃,石珊瑚就會釋放出細胞內的蟲黃藻,導致共生關係瓦解以及珊瑚的白化。
蟲黃藻常見與石珊瑚、海綿、熱帶海葵和硨磲貝等動物共生,使宿主呈現多種美麗的顏色。它們大多是自營生物,而且會提供宿主各種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甘油、胺基酸等光合作用的產物,使宿主的生長速度加快許多,例如有些石珊瑚可以每年生長約10公分,而硨磲貝類在臺灣曾經記錄到的最大個體長達137公分,重量約有250公斤,據推測其壽命超過100年。蟲黃藻可以為造礁珊瑚提供高達90%的能源需求,而造礁珊瑚則為蟲黃藻提供保護、住所、營養和二氧化碳等作為回報。造礁珊瑚提供給蟲黃藻的營養主要是含有氮和磷的代謝廢物,而二氧化碳是蟲黃藻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


參考資料:
http://bio.ktnp.gov.tw/BIOS100_32.asp?RQNO1=A7016&RQNO=0015&SORTB_ID=A7&SORTB_NAME=%AC%C0%B7%E4%C3%FE&SORTA_ID=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F%B2%E9%BB%83%E8%97%BB
http://ntmedu.blogspot.tw/2011/07/6137250100-1000427-1000912-g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