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子與煤的邂逅
 

1626年西班牙佔領了台灣北部的基隆之後,就曾經出現過採煤的行為;到了1642年,荷蘭人驅逐了西班牙人,繼續開採雞籠的煤礦,直到1661年鄭成功部隊趕走了荷蘭人後,雞籠的採煤動作嘎然而止。

這是因為早期漢人習慣使用木材煮飯就夠了,外加基隆山是台灣龍脈的傳說,所以早期的台灣北部本身不使用煤,也不採煤,由此可發現北部煤礦的開採全是因為外來者需求的關係。清朝一開始因風水關係禁止挖煤,後來清朝在船堅砲利的威脅下,建立海軍開始需要台煤的支援,才再度開啟了雞籠採煤的扉頁。

雞籠八斗子的煤礦由於地理位置靠海,擁有優越的海陸運輸條件,成了北部開採煤礦的首選,清廷於一八七六年在八斗子設立官礦,同年四月興建輕便鐵路與工廠開始產煤。劉銘傳曾以採礦所得養全台防衛之兵,但在清法戰爭之時,劉銘傳怕存煤落入法軍之手,放火燃煤。戰役結束後重新開採,但官營煤礦卻因技術、貪汙與經營問題,日益虧損而停產了。

日本據台之後,因台灣縱貫鐵路開通與農工產業日漸發達,煤炭需求大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將台煤推向高點,其後又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人離台而停擺。國民政府進入營運後,產量急遽攀升甚至輸出到上海、香港等地;後來,中央政府遷台,台煤失去中國一大銷售市場,面臨滯銷。雖然八斗子的煤產在歷史上起起落落,但對早期八斗子居民而言,在冬天不能出海的情況下,到礦坑工作乃是一大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