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在水上燒?
 

基隆早期的移民有漳州人也有泉州人,常因為放牧牛羊或是耕地問題引起糾紛,造成械鬥,後來地方的有識之士認為這樣冤冤相報也不是辦法,建議先收埋屍骨超渡亡魂,並建老大公廟祭祀。後來漸漸演變成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都有普渡活動(以前是每天都有人普度,在月底的時候放水燈),並由當地的十一個姓氏(張、吳、劉、陳、謝、林、江、鄭、何、賴、許)輪流主普,這就是雞籠中元祭由各姓氏主普的緣由。

其中在中元祭期間規模最盛大的活動就是放水燈遊行,在農曆七月十四的晚間,每一個字姓都會分別做一個華麗的大水燈,造型多為祠堂模樣,並在上面寫有各字姓的標誌。具有血緣關係的各姓氏扛著大水燈,組成陣頭在基隆市內繞行,最後繞到八斗子的望海巷施放水燈。
在望海巷一零三路公車總站附近的空地上,各字姓的水燈魚貫而列,法師及僧眾圍成一個長橢圓形,經過誦經、燒經衣、燒銀紙、放鞭炮等弔祭海上孤魂的儀式後,各字姓的水燈依序被抬入海中,下水時同時點燃裡面的燭火,再由人將水燈推向外海。

根據傳說水燈飄得越遠、燒得越旺,就代表那個字姓今年的運氣越好,所以無不使勁將水燈推向外,因此在放水燈的時刻多選在退潮的時候,同時地點也多選在海灣內的平坦海濱,在水燈的施放時間與地點皆充斥著先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