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寮–只煮魚的廚房
 

以前八斗子交通不方便,而且科技不發達,都要靠人的兩隻腳步行往返,所以八斗子的漁民抓到魚以後,都會先把魚煮熟、鹽醃或是曬乾做成魚乾、鹹魚,等累積到一定數量以後,再一口氣把魚貨送到崁仔頂的魚行去販售。

早期的魚寮,大部分是在船主家旁邊搭蓋的簡陋小屋,用來當作處理魚貨的地方,處理這些魚貨的人大多是船主或是海腳的家人。到了日治時期後期,開始有專門替人處理魚貨的魚寮出現。到了民國政府時期,開始有人在沿岸搭建魚寮,以方便看見漁船回來以及爭取魚貨保鮮的時間,不過大多數的魚寮還是依循早期習慣分布在聚落之中。

一九六○年代後,專門處理魚貨的魚寮逐漸興起;到了一九七○、八○年代時,因科技的發達地理位置影響程度降低,魚寮所處理的漁獲不再侷限於八斗子一帶,經營模式也隨之改變,部分成為由當地人出工、冷凍公司出資的方式經營魚寮;不過大多還是經營魚寮的人自有的資金。
原本的八斗子魚寮只是處理討小海船隻的漁獲(早期討大海時期,也有將漁獲賣給魚寮的),但現在多是處理外來魚貨,現在的魚寮除了東北的小管與飛魚卵外,幾乎都是外來魚貨了。如今八斗子是北臺灣罕見的小型魚貨加工廠聚集之處,魚寮已成為一種特有的聚落景觀, 再走過八斗子聚落時,隨處可聞到陣陣的魚香,也見證了八斗子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能夠延續魚寮這種在北臺灣很多地方都已消失的辛苦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