岬灣海岸
 

東北部一帶大多是岩石海岸,海岸岩石受到海浪不斷地拍打,逐漸碎裂,鬆軟的岩石尤其容易凹陷、崩垮,長久之後,不僅形成凹凸有致的奇岩怪石,還形成曲曲折折的海岸線,使得整個東北角海岸像是由一連串的「凹」、「凸」字型排列而成,地形豐富多變。
一般來說,質地堅硬的岩層比較耐得住海浪侵蝕,往往會形成突出海域的岬角,而質地鬆軟或結構破碎的岩層,則因為抵抗海浪侵蝕的能力較差,通常會凹陷成海灣。

沿海地區的地名與當地海岸地形的關係密切,光聽名字就能夠猜出當地的地理形貌。地名若帶有「灣」、「澳」等字,好比是白沙灣、澳底、南方澳,應該都是向內凹入的海灣。反之,如果字尾是「鼻」、「頭」、「角」,如大家所熟悉的三貂角、貓鼻頭、鵝鸞鼻,一定就是向外突出的岬角地形。向內凹入的海灣,由於有著兩側的岬角保護,風浪較為平靜,漁民除了在灣內捕魚外,也會在海灣或海岸養殖魚貝,往往發展成為聚落、漁港。

站在復育公園的海崖上往南邊的海岸遠眺,近的岬角為蕃子澳岬,最遠的岬角為鼻頭角,這兩處岬角的地層主體為堅硬的砂岩層,但是相鄰海灣的岩層可能含有較多鬆軟的頁岩,或有結構破碎的斷層帶通過。在如此鮮明的對比下,大家就不難理解這兩處岬角為什麼能夠這麼雄偉挺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