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生態觀察的注意事項
 

想要前往海邊潮間帶觀察生態,首先要注意安全,事先上網查詢潮汐漲退的時間和天氣預報。最好像潛水或登山一樣,由兩人以上結伴而行,且準備好適當的裝備和用具。
有些海岸生物具有強弱不等的毒性,用來自衛或捕食,其毒性大都是誤食才會使人中毒,少部分為接觸性毒。因此,想要前往海邊觀察生態,最好先要瞭解有毒生物的判別方法,或者是先認識牠們。

有毒的動物通常具有顏色對比很強烈的警戒色,因此在海邊活動的時候,如果看到色彩鮮艷的動物,除非已經知道牠們沒有毒,否則應該避免用手直接去碰觸,以免被螫傷或中毒。不過也有一些有毒的動物是具有保護色的,應該先查閱相關書籍或網路資料,認識那些有劇毒、會致人於死的動物。例如:石狗公類有著很好的保護色,在海邊行走要避免踩到牠們,有毒刺的芋螺類不可用手抓或放在口袋中,有毒牙的豹斑章魚也不能用手抓,浮潛時如果碰到有劇毒的僧帽水母,要趕快上岸。此外,還要認識一些不會致人於死,但會造成一些傷害的動物,包括有刺絲胞的水螅蟲、石珊瑚、海葵、菟葵、水母等,以及有剛毛的沙蠶、有毒棘的海膽、有毒素的海參、有利牙的刺河豚、尾柄有利刃的刺尾鯛、有毒刺的棘蝶魚……等。

除了上述的接觸性毒或利牙、尖刺之外,也有一些有毒的海岸動物是屬於「食毒類」者,牠們是可以觸摸,但是不能食用。例如:軟珊瑚類、鳳螺(腸子及鰓有毒)、某些河魨和色彩鮮豔的蟹類等。還有一些是不能摸也不能吃的,例如:蕩皮參和黑海參等的消化道。此外,有一些平常沒有毒性的熱帶魚類、甲殼類和貝類,在繁殖季節或某些時期會因為吃了有毒的渦鞭毛藻或其他有毒的動物,而在體內累積了一些「藻毒」或「熱帶海魚毒」,使人們意外的中毒。這一類的毒性大都累積在內臟中,因此吃海鮮的時候,應該儘量不要吃牠們的內臟,或者是不新鮮、有苦味或尿臭味者,以免中毒。
在天氣良好的假日常有很多遊客到海邊玩,大都人手一支網子,低頭尋找捕捉各種海岸動物,這種行為雖然在保護區以外的地方並不違法,但長久下來會對海岸生態造成很大的影響,許多海岸動物不但數量銳減、體型變小,連種類都變少了!因此,除非是有教學研究上的需要,或者是有成功養殖的經驗,請不要只是為了好玩,而帶走任何活的海岸生物和螺殼,因為空螺殼可以供寄居蟹長大換殼之用。如果只是為了好玩或環境教育,在捕捉海岸動物觀察以後,應該在牠們還沒有受傷、缺氧或死亡以前,趕快放回牠們原來的棲息地。許多海岸生物是固著在石塊上或匿居在石頭底下,所以在翻動石塊之後應隨手翻回原位,以免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與生態環境。

參考資料:http://edresource.nmns.edu.tw/ShowObject.aspx?id=0b81d9d8160b81d9d2990b81dc19e9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8598&ctNode=40&mp=1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8803/4187.htm
http://tidal.phhcc.gov.tw/03species/species01_02.asp?sid=3&id=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