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礁海岸潮間帶生態系
 

岩礁海岸包含了珊瑚礁海岸和岩石海岸兩大類,而岩石海岸又可以依據石塊的大小,細分為海蝕平台、巨礫海岸、礫石海岸、沙礫海岸等,且珊瑚礁海岸中也常混雜著礫石區、砂石區、泥沙區及泥沙底的潮池或潮溝等各種微棲地。此外,還有一種面積比較小的藻礁海岸,是由珊瑚藻類死亡後膠結所形成的。

臺灣岩礁海岸生態系大多分布在臺灣的北部、東部及澎湖,其主要特性包括:(一)呈帶狀分布:潮間帶環境呈現系列變化,加上生物之間的競爭,不同生物呈現垂直方向的帶狀分布;(二)波浪的衝擊:海浪不斷的的拍打沖擊,許多生物擁有不被海浪捲起撞擊岩石的本領;(三)水份與溫度的變動:漲退潮時溫度與水位變化劇烈,各種生物擁有不同的保存水分方法;(四)底質穩固、陽光充足、營養來源充裕。

岩礁海岸潮間帶生態系以岩石底質為主,岩礁表面提供海藻附生,無數的孔隙則提供各種動物匿居。這裡以各種海藻為主要的生產者,初級消費者則以各種海藻維生,例如藻食性的海膽、蟹類、螺類和海兔等。藤壺、牡蠣、海綿和海鞘等濾食性動物均附著在岩石表面並以海水中無數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為食,其他如寄居蟹、陽隧足、海參和魚類等動物是這裡常見的消費者,而以獵捕其他動物為食的次級消費者數量較比較少,如蚵岩螺、芋螺和海星。
俗語說:「滾石不生苔。」穩固的岩礁海岸潮間帶岩石上,幾乎都長滿了各種海藻。這些海藻依據能忍受乾旱與炙熱的耐力,而有著分層生長的現象。在潮間帶上部大量繁生的海藻通常耐旱的能力較好,如石蓴、滸苔和石髮等。在湧浪較大的潮間帶下部繁生海藻則大多質地堅韌,可以忍受海浪不斷的沖擊,如馬尾藻、石花菜、繁枝蜈蚣藻、小杉藻和縱胞藻等。在水流比較緩和的潮池或亞潮帶裡生長的海藻,質地通常比較柔嫩,而且大都能夠分泌粘液保護自己,如:巢沙菜、蜈蚣藻和浪花藻等。

有些海藻還會吸收海水中的石灰質沈積在體內,增強組織的硬度以抵抗海浪的沖擊,而大量繁生在潮間帶,如仙掌藻和珊瑚藻類,這種鈣化的機制還可以降低體內有機物質的比例,使得許多魚類、海膽、螺類和蟹類等動物不喜歡吃它們。
棲息在臺灣岩礁海岸潮間帶的動物有上千種之多,每一種動物都要有其特殊的本領,才能在這環境多變的海陸之間生存到現在。石鼈、笠螺、青螺、結螺和玉黍螺等大多能耐乾旱和大浪,而棲息在大型掠食者較少的潮間帶上部。棲住在岩礁海岸潮間帶的螺類和甲殼類大多有堅硬的厚殼,才能忍受大浪的沖擊,如鐘螺、岩螺、麥螺、蜑螺等科的螺類,以及寄居蟹、扇蟹和方蟹科的甲殼類。藤壺和牡蠣大多緊緊的附生在浪大流強的岩石上;多毛類、甲殼類和陽隧足大多匿居在岩縫中;海綿、海葵和海鞘則大多附生在潮間帶下部與潮池裡的隱蔽處;扁跳蝦、迷你貝類和海兔則大多藏身在藻叢中。潮池中有許多魚類則是常客,如鰕虎、鳚、豆仔魚、隆頭魚和雀鯛等。青螺、笠螺、松螺、鮑螺和蓮花青螺等科的貝類都有著強壯的腹足,可以緊緊的吸附在岩石上。許多海膽會在岩石上鑿穴而居,以其硬棘抵住洞壁,抗拒捕食者的攻擊和海浪的沖擊。

參考資料:http://www.medie.com.tw/book/b/b07.htm
http://www.swd.com.tw/wiki/doku.php?id=%E8%87%AA%E7%84%B6%E7%9A%84%E6%B5%B7%E6%B4%8B:%E6%B5%B7%E6%B4%8B%E7%94%9F%E6%85%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