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復育公園的海崖上往南邊眺望,海灣對岸雄峙的山峰為基隆山,標高588公尺。基隆山的山體由火成岩所構成,山勢高聳獨立,因為形狀像是雞籠,故舊稱「雞籠山」。
基隆山與孤懸海中的基隆嶼同屬基隆火山群,彼此在岩漿活動成因與形成年代的關連性高。距今約一百萬年前,火山活動頻繁,岩漿分從好幾處斷層湧升,有些噴出地面形成火山,有些則在接近地表的淺層位置停滯,逐漸冷卻凝固,形成火成岩體,基隆山與基隆嶼可能就是其中兩處未噴出地表的火成岩體。
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火成岩體受到板塊運動的擠壓而隆起,周圍覆蓋的沉積岩層漸漸被侵蝕,使得堅硬的火成岩體露出地表。由於這些火成岩體分布的位置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地形風貌。位於海中,形成了孤立的島嶼,如:基隆嶼,在陸地上就成為如基隆山一般的挺拔山峰。
古代基隆火山群的岩漿活動,造就了基隆山附近地層蘊藏豐富的金、銅礦產。基隆山本體雖然未曾發現金礦,但與基隆山相鄰的九份和金瓜石等聚落,都曾經是臺灣重要的金礦產地。
形成金礦的主要原因與岩漿活動有關。地底深處的岩漿把地下水加熱成高溫的熱水,溶解了包括黃金在內的許多礦物質。這樣的熱水礦液沿著斷層上升,隨著壓力和溫度逐漸降低,黃金等礦物沉澱、填充在岩層裂隙中,就形成具有開採價值的礦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