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
|
不是維管束植物,所以沒有根、莖、葉、花和果實等構造。一般多細胞藻類可區分成綠藻、褐藻及紅藻,通常綠藻分佈在上潮帶,褐藻分佈於低潮線附近的礁石上,而紅藻則分佈於最低的地方。
|
|
石蓴:
是一種綠藻,春天時是綠化潮間帶的最大功臣,但是夏天一來,怕熱的牠,馬上就被曬死變成白色了。
石蓴/攝影陳麗淑
|
|
馬尾藻:
是一種褐藻,藻體可以達一公尺以上,是藻界的巨人。藉由一粒一粒的氣囊使藻體可以挺立在水中。
馬尾藻/攝影李紹群
|
|
珊瑚藻:
是一種紅藻,因為組織內含有碳酸鈣,所以藻體摸起來有點像蛋殼。是不怕浪花的小小英雄,通常生長在波浪沖擊明顯的地方。
珊瑚藻/攝影陳麗淑
|
刺胞動物
|
|
|
海葵:
長長的觸手有刺細胞可以用來捕捉小動物。常出現在礁縫中或石頭下。如果你不小心碰到牠,可是會受傷的喔!
海葵/攝影陳麗淑
|
|
錢幣水母:
以鈣質圓盤漂浮於水面,底下有許多白色花蟲,觸手淡藍色。夏季時常成群出現。
錢幣水母/何林泰
|
棘皮動物
|
|
|
海膽:
用身上的刺和管足來運動,管足前端有強而有力的吸盤,可以吸住岩石,主要以海藻和有機碎屑為食物。
海膽/攝影王筱雯
|
|
陽燧足:
有1個接近平圓形的中央體盤及5條長腕,俗稱「海蜈蚣」。想見牠的全貌可不容易,通常只能見到細細的腕足伸出礁縫中。
陽燧足/攝影陳麗淑
|
|
海參
海參/攝影何林泰
|
軟體動物
|
|
|
玉黍螺:
殼呈圓形,多小於1公分,表面有如玉米粒排列之粗顆粒,堅硬外殼可承受波浪的沖擊,也可減低活動時被敵人捕食。
玉黍螺/攝影陳麗淑
|
|
石鼈:
身體扁平,強有力的腹足可吸附在岩石上,有可以活動的八片背板,以海藻為主要食物。又稱「鐵甲」,容易躲在石縫中。
石鼈/攝影陳麗淑
|
|
眼斑海兔:
又稱「海蛞蝓」,在受刺激時會分泌出一種略具麻醉性的紫色體液以自衛。吃藻類,卵成串以膠質相連,形狀很像一團麵線。
眼斑海兔/攝影宋治權
|
|
寶螺:
外殼平滑且光亮,在水中時用具有保護色的外套膜翻出覆蓋在光滑的外殼。退潮時躲在礁石縫中,漲潮時才出來活動。
寶螺/攝影陳麗淑
|
|
蜑螺:
貝殼呈球形,殼口和口蓋呈半圓形。又稱畚箕螺。退潮時緊緊吸附礁石不動,漲潮時才開始覓食。
蜑螺/攝影王筱雯
|
|
蠑螺:
一般而言蠑螺的螺塔較高,特徵為有碳酸鈣的半球形口蓋,像小珠子可以擋住殼口。
蠑螺/攝影陳麗淑
|
|
牡蠣:
固著性於岩石上的生物,殼的形狀不規則,邊緣呈波浪狀且銳利。在海邊常可看見較大體型的個體被人撬開,採集食用。
牡蠣/攝影陳惠敏
|
|
笠螺:
貝殼極為低平,形狀好像一頂小斗笠,用寬扁的腹足緊緊吸附在礁石上。漲潮時慢慢移動於礁石面以其上的微細藻類為食物,吃飽後又會回到原來的凹洞裡。
笠螺/攝影陳麗淑
|
節肢動物
|
|
|
海蟑螂:
喜歡成群在石縫中活動,以有機碎屑維生,但海蟑螂與陸地上的蟑螂不同,並不是六隻腳的昆蟲。
海蟑螂/攝影陳麗淑
|
|
藤壺:
看似小火山,其實是一種節肢動物。退潮時緊閉骨板防止失水,漲潮時會伸出蔓腳當網子捕捉浮游生物。
藤壺/何林泰
|
|
茗荷介:
又稱為鵝頸藤壺,常附著於漂流木上,喜歡到處流浪。看到牠細細的觸手了嗎?這可是牠的吃飯傢伙呢!
茗荷介/攝影何宜欣
|
|
扁跳蝦:
身體扁平向腹部彎曲,喜歡躲藏在海藻叢中或漂流物下,很會彈跳。
扁跳蝦/陳麗淑
|
|
太平洋長臂蝦:
頭胸部的第二對附肢特化為螫腳,可用來攝食和避敵。牠常躲在海藻叢或岩石間,等天黑了、天敵較少時才出來活動。
太平洋長臂蝦/攝影陳麗淑
|
|
寄居蟹:
第一對鉗腳發達,用以捕食,大多為雜食性。牠們的腹部大都柔軟,必須找到大小適合螺類的殼來加以保護,且不同寄居蟹有其喜好的螺殼的種類與形狀。
寄居蟹/攝影何宜欣
|
|
方蟹:
背甲呈四角形,在礁岩海岸邊的石頭下或岩縫中,常可以看到這一類的螃蟹。
方蟹/攝影陳麗淑
|
|
梭子蟹:
背甲圓弧狀或是左右兩頭尖尖的。最後一對腳是扁平的泳足,像槳一樣可以用來游泳。
梭子蟹/攝影王筱雯
|
|
史氏酋婦蟹:
具有鮮紅色的眼睛,身體呈暗紅色,而且表面都是小突起。強而有力的螯可以把螺類的硬殼夾碎吃掉其中的肉。
史氏酋婦蟹/攝影陳麗淑
|
魚類
|
|
|
鰕虎魚:
腹鰭癒合為吸盤,可以在波浪沖擊的潮間帶固定位置。
鰕虎魚/攝影何林泰
|
|
魚尉:
體為長條形,方便躲在岩洞中。眼睛長在頭上方,使視野更好,在潮間帶底部活動,以刮食表面藻類維生。
魚尉/何林泰
|
|
雀鯛:
俗稱厚殼仔,是潮間帶常見的小型魚類,多以小型甲殼類和浮游動物為食。五線雀鯛及梭地雀鯛全臺可見。
雀鯛/攝影陳麗淑
|
|
豆仔魚:
與烏魚同樣均屬於鯔科。豆仔魚為小體型的種類,成群游動,是潮間帶最常見的水表層巡游魚種。
豆仔魚/陳麗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