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廳

開新視窗,列印本頁內容  *  *  點閱數:13533

傾聽海洋的嘆息

 
民國76年政府宣布解嚴後,海邊成為大家可自由 到訪的地區,但國人在缺乏認知下,親近海洋反而成為「掠海」與「獵海」的合理化口號,海洋的美麗帶來了人群,但人群帶來的,卻是讓海洋蒙上了些許哀愁。
 
過去50年來對於台灣海岸的封鎖,間接地保存了海岸的天然變貌,直到海岸線大門洞開後,幾乎各種大大小小的開發案,如火力發電廠、垃圾掩埋場、工業區、石化煉鋼廠等等,大量在海岸進行開發,在不到20年之間,特別是台灣西部海岸受到相當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近年來更有許多大型的濱海休閒設施開發案虎視眈眈的瞄準少數僅存的天然海岸,引起廣大的討論。如何達到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政府及相關單位需要有更宏遠的視野與胸襟。
 
此外,在許多人的心中,海洋就是新鮮魚貨的來源, 或是休憩玩樂的 地點。 隨著海岸解禁及休閒風的興起,愈來愈多人嘗試與 海洋相關的休閒活動,從釣魚潛水、賞鯨到風帆、衝浪、海洋獨木舟及水上摩托車,以這種方式體驗 海洋的人口越來越多,而一年一度的「海洋音樂季」盛事,更是許多青年學子共同的海洋經驗。然而,享受美食往往造成資源的過度濫捕,不當的海洋休憩方式,也常常成為傷害海洋的幫兇,對海洋仍然不夠友善,許多海岸地也因大量人為開發的壓力,而面臨著污染與破壞的窘境。
 
在這個單元,我們不僅僅想要凸顯海洋目前所遭受到的困境,我們還想讓您知道,造成這些現象背後的主要原因都是「人」,只要我們能察覺個人的行為對海洋所造成的影響遠超乎於我們的想像,只要能從改變自己的行為做起,「永續海洋」才不會是口號,而是一個實踐的過程!
 
 
TOPBACK